7日上午,和煦的阳光倾洒在海安市李堡镇堡河村村民詹芳家的堂屋里,她和左邻右舍的七八个老姐妹围坐着,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着家常。说笑间,每个人的手里也没闲着,小小的钩衣针灵巧地上下飞舞,毛线在指尖变成形状各异的花型。在一旁的案桌上,整整齐齐叠放着数十件已钩好的女式开衫。
“这是浙江老板的外贸订单,一共200件,这两天就要交货了。”詹芳的丈夫姜成健向我们介绍。姜成健是堡河村钩针衣厂的负责人,平时把图纸和线发放给村民钩衣加工,定期收回成衣,再通过熨烫整理,打包发往江浙沪地区的一些服装进出口公司。“一针一线,手工编织出五彩成衣。简单的款式,一件加工费50元左右,复杂些的150元到200元一件。别小看这小小钩衣活儿,一名妇女忙完农事一年能钩出2万多元。”
以堡河村为代表的李堡镇南片是钩针衣之乡,很多妇女擅长钩织。数百年前,当地妇女就用钩针和线编结童袜、发罩、烟袋以及各式渔网。到了清末,李堡镇五口通商,就有了“洋网店”专营加工编结。改革开放后,民间钩织工艺得到升华,各式花型、各种款式的线衣都能通过一根银针钩织出来。而像姜成健这样的经纪人在李堡镇不下100人,他们头脑灵活,一头穿梭于城乡,一头连接国际市场,为李堡钩针衣走向世界发挥了作用。村民陈一东做钩针衣生意20多年。在他看来,农村留守妇女要照顾好家庭和孩子,进厂比较难,加工钩针衣不需要花什么本钱,时间相对自由,通过一带一的帮教,留守妇女们在家就能靠手艺获取报酬,一举多得。
近年来,李堡镇将传统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加大对各类巾帼手工坊、手工编织工作室的扶持力度,搭建起工艺人才培训交流、手工作品研发展示的平台,助力“指尖技艺”转变成“指尖经济”。“我们把‘五彩钩针衣,走向大世界’作为村党总支党建‘书记项目’,通过党支部发动、党员引导、贴心服务,钩针衣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抓手。”堡河村党总支书记陈许建说。
走进堡河村为民服务中心的“指尖工坊”,我们立即被陈列架上许多精美的钩针作品吸引住了:从美观与实用兼备的帽子、拎包、毛毯,到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玩偶、摆件,眩目的色彩、巧妙的设计、精湛的技艺无不令人惊叹。“衍生出这些,都是为了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让传统手工迸发出新活力。如今,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钩不出的!”工坊负责人袁小琴笑道。袁小琴是村干部,也是钩织高手。她介绍,工坊自去年成立后,吸纳了100余位农村留守妇女加入,人均年增收4000元。大家一有时间就在这里切磋技艺、共同创收,“只要有人想学,我们都可以免费教。不久前,西藏林周代表团还千里迢迢专程赶来考察学习呢”。今年,她们将努力拓宽线上销售渠道,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轻女性加入这一致富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