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小农场”撬动“大农业” | 南通发布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台无人机,就能完成整片农田的农事作业;种养结合、一三产融合,四季轮转收获,让家庭农场生意兴隆;在乡村田野上,支一顶帐篷,和亲密好友一起烧烤,享受美丽自然风光……在如东广袤的大地上,一股新兴的农业力量正悄然崛起。

智慧农场“科技范”

每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时候,铁山家庭农场的植保无人机就会出现在田间,喷洒出的农药均匀包裹住作物叶片。

“传统种植过程中,人工喷洒15亩作物农药需要两个人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现在十几分钟就可以轻松完成。”农场主陈诺告诉记者,在植保无人机的帮助下,农药喷洒更加细致全面,防治效果大大提高。除了植保无人机,铁山家庭农场还配有测深施肥机、平整机、育秧机、插秧机、收割机、挖沟机、烘干机等各生产环节所需的先进农机具。目前,农场通过机、艺、智融合创新,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装备与技术,综合机械化率达100%。

“我们农场种植了水稻、小麦、西瓜、西蓝花、梨树等约1200亩作物,全年仅需人工20人左右。”陈诺说。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的加持让铁山家庭农场的种植更加便利、作物品质更好。“我们经过省市重重考察,成为市级粮食育种基地,种植的翠冠梨拿到了南通市优质鲜食水果金奖。”陈诺表示,未来将继续用好“科技的力量”,让农场更有智慧。

生态种养“鼓腰包”

“走,带你们去看看我家的‘海陆空’。”走进掘港街道桃源居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钱锋萍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起她养在桃树下的鸡鸭鹅。“平时给它们喂玉米、面条、蔬菜,随它们在树下撒欢儿跑,别看一只只个头不大,但肉质紧实。”钱锋萍告诉记者,眼前看到的鸡鸭,已经被客户预订一空。

桃源居家庭农场从2014年就开始探索“生态种养”,通过农作物为养殖提供饲料,同时利用养殖产生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地,形成闭环生产体系。目前,农场内共有果树10000余棵、家禽200余只,已经形成了“鸡鸭鹅——果蔬”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我们的果树全部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钱锋萍介绍。

种养结合、一产与三产相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让这个家庭农场生意兴隆。目前,桃源居家庭农场实现了春有鲜蔬,夏有桃梨,秋有石榴、柿子,冬有柑橘、冬枣,一年四季有生态养殖的鸡鸭鹅。钱锋萍告诉记者,绿色生态养殖不仅能够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也可以让产品品质得到提升,越来越受消费者的欢迎。未来,桃源居家庭农场将继续走生态绿色养殖发展道路,探索更多混养方案,实现品种、效益双提升。

农旅融合“乡野趣”

步入半亩方糖生态农场,一个个休闲小屋坐落其间,竹篱、砂石、苔藓、草木在这里重新组合,有了别样的生机。咖啡馆、烘焙室、书屋、农家乐……丰富的休闲场景让小农场人气满满。

“周末节假日是我们最忙的时候,有时候一天会接待上百名客人。”半亩方糖生态农场运营老师肖雨蒙说。肖雨蒙告诉记者,农场筹建之初,只是想让孩子有个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在一个个小尝试过后,她们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诗意世界”,打造出一个集农耕研学、露营、采摘、读书、品茶、烧烤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场所。“我们想要展现的是这种最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打造一个接地气、具有本土特色的休闲农场,让每一个来到半亩方糖的人都能得到身心的放松。”肖雨蒙说。

在如东,小小的家庭农场让农民更有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业更有奔头。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多面开花的农业发展格局为如东农业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和动力,一幅更加绚烂多彩的农业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