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搭这口窑花了96天,春节到元宵节期间客流量翻倍,迎来‘大考’。”对通城的“面包脑袋”来说,如皋城北的乡间在岁末年初有了新的吸引力,90后姑娘章文开出了南通首家窑烤面包。
养种、揉面、预热窑炉、上面包坯……烟火升腾中,一盘散发着浓郁香气的面包出炉,这是当下最火的窑烤面包。2个月前,《人民日报》报道开在宁波东钱湖畔的一家窑烤面包,吸引众多年轻人到访乡村,一天卖400多个面包。“窑烤面包”进入大众视野。
“本意是想给朋友和顾客一个放空的地方,安静地吃面包,喝茶,发呆。”章文上马窑烤面包,有些误打误撞,家里有家具生意,她本意是想做木工坊,后来未能成行,在和朋友的头脑风暴下,选择了“窑烤面包”,名为“和木”——粮食做的,家具厂木头烤出的面包,用口吃。
说干就干,本地泥瓦工没有经验,搭不出面包炉,两人就一起学着干;拿不准生意怎么样,就暂时没有招募员工,母女俩齐上阵;冬天冷,就在房间安上了壁炉;桌椅板凳大半都是自家设计生产的宋式家具……
相较元旦前后的试营业,春节到元宵节期间章文母女忙得飞起。有带孩子来的宝妈,有返乡聚会的同学,还有专程开车从崇川、海安赶来的年轻人……章文粗略统计,每天要接待百人左右的顾客,有时还得请顾客坐等翻台。
来到面包店,第一要义是吃面包。和木窑烤主打手工披萨,有四五种口味,此外还有恰巴塔、无糖油欧包、土司等畅销品,受到顾客喜爱。一壶茶、一份披萨、几块面包,成为来访年轻人的新春下午茶新玩法。
“我们从崇川过来,三人整整待了一下午,好吃好拍好逛。”顾客小高觉得这里和常去的面包店不一样,很有“松弛感”,场景性十足。“停好车,穿过家具厂后院的黑塌菜地,曲径通幽抵达这里,布置很有巧思,放假就是‘短暂逃离’工作,是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记者发现,在品尝面包之外,场景带来的情绪消费也在释放。春节期间发布的一份《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指出,有超过30%的年轻群体会因为“情绪价值”而进行消费,这一点在到访的年轻人身上体现明显。
年轻人基本不会买了就走,因为他们来消费的不仅仅是面包和茶,而是窑炉、乡间庭院、柿子树及迎接客人的小狗组合而成的特殊场景,可以用半天时间疗愈身心。并会在脑海中萦绕着下次再来、持续消费的想法。这也是窑烤面包这一新鲜业态大多出现在村里、镇上、山脚下的主要原因。
“现在生意不错,忙得紧。开店就像前面河里的养的大白鹅,表面优雅悠闲,水底下红掌早已拨个不停。”章文说最初想着把一口好吃带给顾客,现在看见大家认可自己的设计和烤出的面包,生意好起来的同时还交到了知心朋友,更加有成就感。“等忙完了元宵节,再好好收拾下庭院,春天草木生发,便是新的乡村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