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至16日,南通市第十六届“万人猜灯谜 全城闹元宵——我们的节日”元宵主题系列活动火热来袭。相较往年,今年的元宵主题系列活动规模更大、形式更多元、场景更丰富,除了主会场环西文化广场以外,南通印象城、南通群英馆、伶工学社、市图书馆、地铁灯谜专列等全城联动,千条灯谜、非遗市集国风巡游、文艺演出轮番登场,以传统与现代碰撞、国风与新潮融合的活动方式,营造全城闹元宵的喜庆氛围,为市民带来多样化的文化体验。
跨界融合互动
推动文旅业态焕新
12日下午,在伶工学社分会场,来自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的十多名外国友人和通师二附师生、通城戏迷票友欢聚一堂,喜闹元宵,在猜灯谜、赏非遗、学京剧、做花灯的过程中,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活动中,作为京剧梅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的韦红玉还手把手教外国友人学京剧动作、画脸谱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国粹京剧的魅力。值此佳节之际,外国友人与通师二附师生共同制作精美花灯,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国友人赵远是南通大学的一名国际交流生。他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参加元宵活动,感到非常兴奋。今天我了解到了不少元宵习俗,想把这些元宵习俗通过手机分享给远在他乡的家人朋友。”
正月十五,到南通印象城购物中心乐娱乐购,解锁元宵新玩法。12日,系列活动之“通通闹元宵”元宵游园会在此开园。30余个非遗、文创摊位集结,一站式满足群众节日消费、体验需求;近千条灯谜供竞猜,增添满满的仪式感;还有非遗簪花国风主题巡游队伍不定时亮相,推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据悉,此次元宵游园会将持续至16日,其中,14日、15日下午将分别推出情人节主题、红楼梦主题巡游和爵士乐、流行乐专场演出,为传统节日注入更多“中式浪漫”。
科技元素助力
为传统民俗活动添彩
12日下午4时左右,南通市图书馆“通通来猜:AI灯谜挑战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近300条由AI创作生成的灯谜,吸引众多读者前来挑战。“‘明末奇人技艺精,评书评话四方行。声如洪钟惊四座,江湖雅号久闻名。’打一南通历史上的曲艺名人。”“柳敬亭!”市民冯先生胸有成竹地说。他表示,“提到评书评话,我立马就想到了通州的说书艺人柳敬亭,大年初五还在新春民俗巡游上看到了柳敬亭花车,没想到AI也这么了解我们南通的人文历史。”
AI为什么这么懂南通?市图书馆馆长季丰吉介绍说,近三年来,图书馆利用大语言模型对南通地方文献进行训练,使其逐渐具备了较强的语义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这次AI灯谜挑战赛便是一次成果展示和全新探索。“前期,工作人员使用豆包和DeepSeek大模型,提炼南通元素,重点围绕南通的地名、历史人物、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四个方面提取了300个关键词;再通过与AI对话的形式,生成一条对应的灯谜,并配有解析,让市民在猜谜的过程中了解南通故事。”
新技术赋能,推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据了解,这数百条灯谜的“生产”过程不超过两天,但每次生成的作品质量并不是100%过关。季丰吉补充道,为了确保谜语的合理性和准确度,整个过程还经过了梳理、筛选等环节,“有些谜语不是很恰当的,我们再输入一些关键字、词加以明确,重新生成新的作品。”
当天,市图书馆、市少儿馆还特别设置了亲子花灯制作环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为读者打造一场充满创意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元宵专列发出
成为流动人文风景线
下午2时2分,南通地铁1号线“灯谜互动”元宵专列从平潮站准时发出,将节日的喜庆氛围传递至城市的各个角落。
专列车厢内充斥着醒目的红色元素——红灯笼、灯谜悬挂,一眼望不到头;随处可见的“元宵快乐”“万人猜灯谜 全城闹元宵”标语,点燃节日热情。沿线上,有市民早早等候,共赴“流动的风景”;有的随机而动,在乘车间隙参与猜灯谜活动。据介绍,当天,地铁1号线、2号线各发出一辆“元宵专列”,每列车分别悬挂100个灯谜;除了悬挂的灯谜,乘客还可向现场工作人员获取“猜站名赢券”活动,答对即可获得纸质免费乘车券等礼品。
受氛围感染,市民赵女士带着孩子也参与到猜灯谜的活动中。“‘佳人已离去,芳草始凋零’,打一南通地铁站名。”尝试几次无果,工作人员忍不住给予提示,“谜底是1号线上的站名。”再反复推敲,母女俩终于破解了谜题,“是十里坊。”越战越勇、兴致来袭,二人继续投入到下一道谜题中……
来自如东的许先生正巧赶上了元宵专列。他说:“我觉得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推动文化走进生活,引起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下次有这样的活动,我还会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