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环保型圈舍建好,我们的生活就更有盼头了!”3月中旬,站在海安市大公镇仲洋村的麦田旁,老卜由衷感慨。就在几周前,他还在为建养殖棚的事焦头烂额。
老卜的转变背后,是海安资规大公分局保姆式服务的喜人成果。扎根田野,服务乡村,分局通过持续优化要素保障、用地规划、企业服务,为各村发展规划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软硬兼施 严守耕地红线
前不久,老卜计划在自家田里搭建养殖棚,刚砌半人高的砖墙,就被大公分局巡查人员“逮个正着”。老卜不解:“养鸡是我的生计,凭啥不让建?”
连着三天,大公分局工作人员带着政策文件和乡村用地“一村一图”,给老卜算了“一笔账”:国家禁止在基本农田搞建设,自建养殖棚最终“罚款拆除两头空”。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帮老卜规划好了新用地:“往东一里地的园地,我们从导图分析过,也咨询过镇生态环境保护办,符合养殖用地条件。”听了工作人员的劝说,老卜最终主动拆除了砖墙,改建环保型圈舍,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争取到养殖政策。
卫星影像每月拍、执法人员每周巡、监管探头天天转……今年以来,大公分局以人防、技防相结合,及时发现并制止7起违规占地苗头,全镇连续三年实现耕地“零流失”。政策要硬、服务要软,在严守耕地红线同时,分局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化解“急难愁盼”。
盘活资源 保障项目用地
“我们提前把全镇可用地块制成‘菜单’,供满足条件的企业选地。”上周,大公分局工作人员打开手机,展示着一张红、黄、绿区域分明的电子地图。
前不久,大公镇群益村引入渔光互补这一乡村振兴项目,但在用地选址环节“卡了壳”。大公分局主动靠前,“一揽子”承包政策辅导、踏勘选址、用地报批等服务,帮助企业“点菜式”选地,仅用三个月就办结用地手续。目前,项目水面生态养殖与光伏发电共建共享,亩均水资源收入大幅提升,实现水资源与村收益“双丰收”。
作为今年“开门红”的项目之一,川平项目已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从招引到拿地开工仅用一年不到,其间,分局协助用地选址、优化设计方案,让他们“倍感温暖”。
在严守红线基础上,大公分局创新建立“项目用地全周期服务”机制。针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规划预审+指标预配”模式,有效将用地审批时限压缩近一半;注重“存量挖潜、增量优选”,2024年分局盘活低效工业用地78.05亩,节约用地成本超千万元。
保姆服务 呵护企业成长
近年来,大公分局以“片区保姆”服务模式为抓手,从“管理者”向“服务员”转变,破解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中的用地难题。
“以前办手续要跑七八趟,现在家门口就能办!”常河村村民老赵拿着刚批下来的建房审批报告,对分局的“片区保姆”服务赞不绝口。工作人员的“保姆式”服务,不仅简化了办事流程,还通过“全程代办”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选址—审批—放线”的高效衔接。依托“大数据”信息平台,分局实现了线上联审、数据跑腿,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大公镇姜桥村的粮食仓储烘干中心便是这一服务的受益者。在“片区保姆”的协助下,中心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选址、审批和放线等手续,为当地农业村的“抱团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里下河片区的特色种植业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村营收入显著增加。
今年以来,分局还针对农房审批、设施农用地备案等涉农服务开展“一村一品”培训,实地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就近帮助村民跑审批手续,承担宣传政策、日常监管等职责,进一步实现“村镇联动,群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