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活动带我们认识了气象观测仪器,学到了许多气象知识,今后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3月23日,第65个世界气象日当天,来自北城小学、南通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生们走进南通气象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气象科学的神奇魅力。
2025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南通市气象学会围绕“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主题,通过“线下沉浸+云端互动”双轨模式,将气象科普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校园课堂、科普阵地,累计开展8场特色活动,覆盖受众超1万人次,构建起立体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网络。
科技助农:气象服务直通春耕一线
3月11日,市气象学会与通州湾气象分局在三余镇海防村启动首场“气象科技下乡”行动。气象科普团队针对春耕生产需求,通过“实景课堂+个性咨询”形式,为农户解读春季气候趋势、农业气象风险。活动现场发放各类气象灾害防御手册300余份,实现了气象服务与春耕生产的精准对接。
党建引领:气象科普赋能乡村振兴
3月18日,通州区兴仁镇永庆村组织党员干部赴南通气象博物馆、南通大气探测中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气象博物馆,党员干部们通过参观古代气象观测工具和现代高科技设备,深入了解了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在大气探测中心,大家近距离接触风向风速仪、雨量传感器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学习了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此次活动不仅开阔了党员干部的眼界,也增强了他们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力量。
校园科普:寓教于乐激发科学兴趣
3月19日,市气象学会工作人员走进南通大学,向学生们发放气象科普资料和宣传手册,详细讲解常见的气象灾害、如何读懂预警信号做好防御等防灾减灾知识。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坤以“解密天气密码”为题,通过雷达回波动态追踪、预警信号情景模拟等环节,带领学生破解气象预警“颜色密码”。启东校区通过云端连线实现跨校区联动,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掌握暴雨避险、台风防御等应急技能。
流动课堂:硬核知识筑牢安全防线
“多普勒雷达用于探测云雨,风塔测量风向和风速,百叶箱内的温湿度传感器记录温度和湿度……”3月22日,市气象学会组织兴仁小学学生前往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参观大气探测中心、机场塔台和运控中心,近距离接触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南通(兴东)国家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观测设备的功能。在机场塔台中心,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了飞机起降的奥秘,尤其是在航班密集时,空管人员需要精确调度每架飞机的起降顺序和停机位置,确保跑道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运控中心,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实时观察飞机的起降过程,兴奋不已。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了气象科学的魅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和自然的探索兴趣。
云端互动:线上竞答掀起学习热潮
“3·23世界气象日线上科普竞答”活动于3月19日至23日进行。本次活动以“云端科普+全民参与”的模式,依托“南通气象”微信公众号,精心设计了涵盖气象法规、灾害预警、防灾措施等丰富内容的每日答题挑战。为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活动特别设置了气象科普红包奖励机制,3000个定制红包随机派发,形成了“以赛促学、学有所获”的良好氛围。据统计,为期5天的活动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
下一步,南通市气象学会还将紧扣“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主题,继续举办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公众送去实用的气象知识和贴心服务,让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共同筑起气象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