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路面不平整,这边一个坑,那边一洼水的,现在换成了平整漂亮的水泥地面,下雨天再也不怕踩水了。”说起小区改造后的变化,家住在海安高新区曙光东二路37号曙光新村的盛阿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4年12月,曙光新村老旧小区改造正式竣工,焕然一新的水泥路面与井然有序的停车区域赢得居民连连称赞。
问需于民“有温度”,党建引领“有力度”
“应该怎么改?改造的重点在哪里?改造方案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改造后群众评价怎么样?”在正式改造前,为充分聚焦居民“急难愁盼”,海安街道曙光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网格员充当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宣传改造政策、安抚居民情绪,及时上报难点、堵点问题,收集居民有关改造升级的建议,建立居民诉求清单,最终确定将改造的重心放在消除消防隐患、修复路面墙面破损、管网改造等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在这里生活几十年,房子一天一天变老,问题一天天变多,一定要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改造机会,把我们小区改造好。”在会议室,街道、社区、居民、施工单位等多方围坐在一起,商议着小区改造施工方案的细节。曙光社区以协商议事会、碰头会为载体,采取“会场+现场”“集中+分散”等商议模式,多次组织施工单位及居民代表召开联席会议,确保老旧小区改造的有序推进和居民利益最大化。
情理兼顾“开新路” 诚意破冰“筑安心”
在改造过程中,最棘手的莫过于小区绿化带内三十余座尘封数十年的土坟。这些历史遗留的坟茔不仅影响施工布局,更是牵动着居民对故土的复杂情愫。面对这一敏感问题,社区以“情理并重”为原则,引导居民将坟迁移到规划好的公墓,实现集中管理。
“一开始确实有些抵触,但社区组织我们去公墓来来回回看了5次,看到环境这么好,管理也很规范,这才放了心。”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查阅档案寻找逝者亲属,入户普及绿色文明殡葬理念,分批组织实地查看,终于打消居民思想顾虑。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迁坟工作,确保过程安全、居民安心。“我们既要让城市更新有速度,更要让民生关怀有温度。”社区书记的话语,道出了基层工作者在现代化进程与传统习俗碰撞中的智慧与担当。
以“心”换“新”见实效 旧改升温“连心桥”
改造初期,施工噪音、停车调整等问题让部分居民颇有微词,社区电话成了“投诉热线”,“这改造到底是惠民还是扰民?”“别是面子工程吧?”面对质疑,社区建立“晨巡夜访”机制——清晨检查施工进度,傍晚挨家挨户听建议。居民张叔反映小区里没有路灯,路面修理期间居民容易磕碰,社区立刻购买充电式节能灯,每天早上拿回办公室充电,傍晚挂到小区里;王阿姨提意见说傍晚施工影响孩子学习,当晚就调整作业时序。当大家发现反映的问题不过夜就能解决,抱怨声渐渐变成了理解。社区工作者把居民诉求当作“家事”,用脚步丈量民意,用诚意融化隔阂,旧改工程便不再是冰冷的施工图,而成为连接民心的纽带。
目前,曙光新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落地,累计完成1.3万平方米路面改造、212平方米电动车棚建设、3.2万平方米外立面粉刷等基础设施升级。增设小区大门及智能道闸系统,安装监控设备38处,布局路灯58支,安全设施提档升级。配套完善便民服务,规范划设小车停车位270个,增设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健身场地,小区居住环境实现功能性与舒适度的双提升。
就在今年一月,江苏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收到一份特别的工单,标题栏里赫然写着“希望部门对刘海燕等2名工作人员进行褒奖”。在这个平日以接收群众诉求为主的政务平台上,这通突如其来的表扬电话让接线员倍感意外——毕竟热线开通十年来,大家早已习惯处理投诉建议,冷不丁遇上主动表扬的群众,倒像是春寒料峭时突然吹来一股暖风。
“拿着工单看了好几遍,反应过来后真是又惊又喜。”曙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海燕回忆道,“先是错愕,继而心头一暖。这份跨越电话线的认可,既让我们感受到群众对基层工作的肯定,更触摸到了党群同心的温度。”
曙光新村的改造故事,本质上是海安街道基层治理的温情叙事。截至2024年,累计完成26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造了炜赋锦绣花园、新宁小区二三组团、闸东花苑等精品小区。海安街道始终坚持以“温情”为底色,用“主动服务”替代“被动应对”,将治理智慧融入多元共治合力,用民生关切创新治理机制,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实现“事心双解”,绘就共建共享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