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南通中专已斩获5金,其中,仅“新型电力系统”团队就获得中职组和高职组两项冠军。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场上,这所学校为何总能取得优异成绩?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南通中专。
获奖选手:为梦想全力以赴
11日上午,刚刚在高职组赛场上获得“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与应用”赛项金牌的南通中专学生李梅宇,正在该校实训室内进行着紧张的训练。“我还要和团队成员们继续认真训练,为有可能到来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准备。”李梅宇说,只有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取得好成绩。
“新型电力系统”赛项是一个“新赛项”。该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雨华介绍,与以往的“光伏发电”“风光互补”相比,这个赛项增加了“智慧电力”“能源储存”等方面的考察。该赛项开设三年来,已成为南通中专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的优势项目。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育的一个突破点。获得一项省赛、国赛金牌,不仅意味着相关职业类院校在这个赛道上占据领先地位,获奖选手还有可能进入本科类院校就读。
“我从小就喜欢拆装电器,参加这种应用性很强的赛事,很合我的胃口。”进入南通中专后,李梅宇被选拔进入“新型电力系统”项目竞赛小组。常年的竞赛经历,让这名小伙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坚毅。“去年,我和团队小伙伴配合,获得该赛项的世赛二等奖。我希望能再次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世赛的机会,在毕业前,为自己和母校赢得一项世赛金牌。”李梅宇说。采访一结束,他立刻回到实训室,继续投入紧张的训练。
教师团队:用专业引领成长
在今年我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南通中专在中职组“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赛项和高职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与应用”中均获得了金牌。成绩的背后,教师团队功不可没。
刘雨华是南通中专一名常年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资深教师。记者前往该校采访时,刘雨华正在指导高职组和中职组的选手开展训练。他说:“和普通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相比,参加竞赛的学生们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会提供各种前沿信息和资源,而他们则在学习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中快速提高自己。”在采访中,刘老师头顶的白发已清晰可见,但他仍奋战在一线指导学生。“机电一体化是南通中专的优势专业,如何发挥这个传统专业的优势,我们一直在努力。”
9日上午,南通中专教师曹海欧走出“新型电力系统”实训室,赶往徐州。她此次的身份是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而身为85后的曹海欧,已在该校就职十余年。“我带领学生参加‘新型电力系统’以及该赛项前身赛项已经十一年。最开始,从一名只会基础知识的青年教师,慢慢成长为项目专家,是学校给了我良好的职业成长环境。”十一年来,从市级比赛中没有奖项,到获得世赛二等奖,曹海欧一步步突破成就了自己。她说:“希望今后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这几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为学校争光。”
目前,曹海欧已成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型电力技术与应用赛项专家,也是省赛、国赛裁判库成员。
赛教融合:让经验反哺教学
南通中专深知,大赛不能独立于教学,而要和日常教学相辅相成。
刘雨华说:“这几年我们在‘新型电力系统’赛项上取得的经验,已经整理成为成套的典型工作案例,反哺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些案例中找到创新的灵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我们参赛初期,由于经费有限,很多实验物料都要省之又省。例如实验的关键物料电线,参赛选手白天训练,晚上将使用过的电线废料搜集加工,再使用到第二天不需要通电的环节上。”曹海欧表示,正是由于竞赛参赛队初期养成的节约习惯,已刻在一代代参赛选手的心中,也成为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必须传承的精神。
近年来,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检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学能力的试金石。作为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称号的南通中专,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改革,将大赛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创新中心”双平台,通过竞赛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南通培育更多契合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