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高新区:一根“红扁担”挑起两个“金箩筐” | 南通发布

走进海安高新区海安街道海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扁担”助农惠民驿站的红色标识格外醒目。货架上整齐码放的青墩大米、麻虾酱、里下河鸭蛋等特色农产品,正通过社区志愿者的“红色跑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这根由海陵社区党总支牵头的“红扁担”,正以“党建+供销”的创新模式,挑起城市社区的万家灯火与乡村田野的丰收喜悦。

“党建红”架起城乡连心桥组织优势转化为惠民动能

作为主城区人口密度最大的社区之一,海陵社区万余名常住居民中,60%以上是双职工家庭,15.8%是70岁以上老人,“买菜难”与“卖货难”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社区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周边乡镇的农村合作社却苦于销售渠道受限,年滞销农产品价值超过300万元。

海陵社区在“户户到 家家访”实践活动中精准捕捉到这个痛点。2024年10月,社区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由市委组织部指导,联合供销总社、结对行政村等12家单位,创新推出“红扁担”助农惠民项目。通过“组织搭台—村社结对—市场运作”的模式,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助农惠民驿站,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践优势。

“我们设计了‘三张清单’工作法。”海陵社区党总支书记戎娟介绍,“需求清单”由社区网格员入户采集,“资源清单”来自结对行政村,“服务清单”则由供销系统专业团队定制。目前驿站已精准对接12个经济薄弱村、农业大村,上架农产品种类从初期的8种增加到现在的近百种。

“供销绿”编织服务连心网指尖订单激活社区温情力量

在助农驿站里,“扫码即享”的电子货架成为最热闹的角落。青墩大米包装上的专属二维码,扫一扫便能跳转产品溯源信息;麻虾酱货架前的“爱心助农”小程序,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订购。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融合模式,背后是257名“双报到”党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红扁担服务队”,用脚步丈量出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每日清晨,社区网格员将当日订单信息整理后,通过党员双报到平台精准派送给附近报到党员,党员志愿者们迅速响应,依托网格化管理优势,将农产品从驿站直送到居民楼下,确保30分钟内送达。为强化服务效能,社区党总支创新实施“三亮三比”机制——亮身份比作风、亮承诺比担当、亮业绩比贡献,将配送时效与服务态度纳入党员积分考评体系。这一举措激发了3支党员先锋队的服务热情,居民满意度攀升至95%,复购率较传统配送模式提升45%。

供销系统的保障机制展现出独特优势。市供销总社与社区建立“双向共融”机制,通过整合辖区物流企业资源,构建“社区集单—供销分拣—村级直供”三级联运体系,利用社区展销架设置前置仓,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的扁平化流转。针对牛奶生鲜类产品的保鲜难题,创新推行“低温冷藏+限时配送”标准作业流程,配套建立质量追溯二维码矩阵,让每一份农产品都拥有可查询的生产流通档案。这套“党建引领+网格协同+专业支撑”的服务体系,既保持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深情,又彰显了现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效能。

“惠民金”浇灌共富幸福花双向奔赴书写城乡融合新篇

周五下午的驿站“助农直播间”里,海安定制村干小刘正熟练地介绍着刚到的墩头菱角和里下河芋头。“这是海安的特色产品,采用传统种植工艺……”屏幕另一端,农户老李看着不断攀升的订单数字,笑得合不拢嘴。这种“定制村干+数字助农”的直播模式,已成为海安城乡互动的新风景。

驿站的溢出效应持续显现,社区开辟的“共享菜园”项目,让城市居民认领农田体验农耕乐趣;乡村设立的“社区厨房”,则邀请社区商家研发预制菜产品。更令人欣喜的是,127名社区退休人员加入“银发助农团”,发挥余热指导农产品包装设计;23名青年农民走进社区夜校,学习电商运营和品牌管理。

数据见证蝶变,半年来,驿站累计销售农产品近千份,惠及家庭三百余户,城乡结对共建项目增至9个,催生出“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等创新业态。“这根‘红扁担’,一头压稳组织振兴、产业兴旺,一头担起民生改善、城乡共富。海安街道将以驿站为纽带,让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在党建引领下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共富故事。”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海安街道党工委书记丁小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