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通人才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年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16名,入选数创历史新高;新增省“双创”人才(团队)72个,省“333工程”一、二层次培养对象入选数全省第四;在全国75个重点高校招募“引才大使”近千人、新引进高校毕业生超5万人……从顶尖人才招引到青年才俊集聚,从政策扶持到金融赋能,南通正以“强磁场”效应吸引八方英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人才产业融合:
资本赋能创新:
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江苏暖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创新产品注册申请。2024年底,江苏百优达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透析人工血管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该领域首款国产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企业均受益于崇川区“拨投联动”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政府以创业扶持资金、房租补贴等“拨”款助力企业扎根,再通过人才创业基金“投”资化解融资难题。
人才创业企业属高科技、初创型企业,投入大、周期长,想要长远发展,资金是关键。聚焦这一特点,我市不断拓展金融助力人才创新创业模式,以政府资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企业,推动资金链和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使人才金融成为人才创业企业突破成长瓶颈的关键引擎,营造出人才、资本、产业充分活跃的发展生态。
其中,人才创业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助力初创型、成长型科技人才企业融资难题。在南通创业,市级江海英才专项可提供最高600万元的启动资助,天使投资基金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股权投资。截至目前,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为19个人才项目“输血”6900万元,“江海英才贷”为37家人才企业提供贷款1.76亿元。
政策敢容亏,资本才愿长跑。在如东县政府“股权投资+政策扶持”的双重助力下,中美瑞康核酸技术(南通)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超3.5亿元的三轮融资:天使轮获如东高新创投5000万元支持;A轮由高瓴创投领投1.2亿元;A+轮获国投创业等机构2亿元注资。如今,中美瑞康打造“研发—中试—临床—产业化”一体化链条,快速推进药物管线,覆盖肿瘤、罕见病、眼科疾病等重大领域。其发展不仅推动了如东县生命健康产业的集聚升级,更助力我国在小核酸药物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诚意守护初心:
“最美的遇见是从‘你们’成为‘我们’。对每一位选择南通的人才,我们都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舞台。”14日,南通人才发展环境推介活动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举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倪春青向大学生们发出“江海之约”。
据了解,该活动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8所院校设置分会场,并向青年人才同步直播,展示南通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招引东北地区高校优秀毕业生筑梦江海、融入南通。同步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吸引了船舶海工、高端家纺、智能制造等领域35家链主企业、国企、科研院所单位,提供了近1500个岗位供毕业生选择。
在“招引留”人才方面,南通拿出真金白银,始终诚意满满。最新出台的人才新政4.0惠及大专到博士、高级工到技师等各类人才,购房补贴、生活津贴、见习补助、创业奖励……可谓一应俱全。2024年,我市集成推出2024版“1+11”人才政策体系,全年市本级兑现本硕博人才补贴3.79亿元,惠及7万余人次。
“乘车环境好,通勤时间大大缩减,给我提供了很大便利!”中交三航(南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人事专员寇美珍对“沪启专线”赞不绝口。
启东市通过“沪启人才定制专线”,破解跨城通勤难题,加速沪启人才资源流动。定制专线开通以来,累计服务人才1.3万余人次,成为江苏省定制客运发展的标杆。
为破解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人才普遍面临的地铁站到园区“最后一公里”的接驳难题,南通开发区18日开通“能达人才通勤专线”。未来还将进一步打造“来区有岗、就业有助、工作有伴、人才专车、共有住房”的全方位人才保障体系。
崇川区持续擦亮“梧桐树下”人才安居品牌,一体推进人才“公寓+社区+驿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贤安公寓、园林佳苑、市北青年人才公寓等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超7000套。
海门区打造“东洲听才说”服务品牌,整合22家部门、30家专业机构成立政府服务联盟,开通“尚贤”人才服务热线和“东洲英才码”一键响应平台,线上线下收集人才诉求,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
……
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生态,致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港湾。肃菲(江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洋一语道出许多新南通人的心声:“这里既有江海风韵,更有无限机遇。”汪洋从陕西西乡来到启东创业,仅用75天就完成了公司注册到运营。南通的区位优势、低廉成本和完善服务让他坚定扎根。
如今的南通,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这片江海交汇的热土,正以“四链融合”的生态优势,成为长三角的“创新智谷”、英才逐梦的“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