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位于如东县栟茶镇的钱涌家庭农场,成块连片的“井字田”里,麦秆挺拔、麦苗碧绿。“目前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既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强病虫防控和田间培管的重要时期。4月份以来有效降水偏少,有的田块出现了旱情,近期要因地因苗科学抗旱补水。”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农技专家走进农场,踏田指导。
“这几天小麦正陆续抽穗,按照长势,预计高产田每亩穗数在35万—36万。”农场负责人王钱勇是盐城东台人,今年是他来南通承包土地开展稻麦轮作的第11个年头。“一开始承包了1700亩地,目前如东、如皋两地接近1万亩。”
“王钱勇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种小麦很有一套。”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技术人员毛金凤介绍,在去年南通粮油高产竞赛活动中,钱涌家庭农场攻关方小麦亩产高达710.5公斤,位列全市第一。
栟茶镇江安村23组农田里,用竹竿做的苗情“观察哨”藏着高产密码,“有了它作为基准,可以随时观察麦苗的高度和长势,从而掌握整个大田的情况。”在王钱勇看来,种田是一门大学问,一定要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比如,要选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如“镇麦18”“扬麦29”等;耕地时,要严格控制宽度和深度,让土壤更加疏松;要抢抓关键时间节点,适墒适期播种……“现在都是高标准农田,更方便机械作业,后期大田也好管理。”
走进通州区十总镇的南通爻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40亩油菜高产示范方田里,油菜刚过盛花期,开始结荚。“去年亩产495斤,今年油菜花盛、荚多又粗壮,肯定有个好收成。”合作社负责人崔建欣喜地说。通州区农技专家团队正现场指导,以精准施策为粮油丰收保驾护航。
“这片粮油示范方选用‘德徽油88’和‘宁杂158’两个优良品种,前者抗倒伏、低感菌核病,后者油蔬两用、产量高。”通州区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站长吴永军弯腰查看油菜荚长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田垄间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些依据“三沟配套”标准建设的沟系,大大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实现了旱涝无忧的防护目标。“油菜初花期要防治菌核病,盛花期二次防治,保证‘一促四防’措施到位。在油菜4—5叶期和蕾苔期,以二次‘化控’为关键手段,防范倒春寒、防大风雨雪等极端天气,为‘丰收到手’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我第2年种油菜,有政策资金补贴,有农技专家指导,种田变得轻松多了。”崔建说,根据专家意见,今年对油菜进行了合理密植,每亩播种量250克左右,油菜基本苗3.1万株左右,“去年10月12日—18日利用导航智能播种机播种,今年5月下旬就能收获,明年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今年全区共种植油菜16.35万亩,其中2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3000亩左右。”吴永军向记者展示着下田指导记录,在油菜关键生育期,他们特地邀请扬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省油菜专家技术指导组首席专家左青松,对全区种植大户现场教学,指导农户科学运筹肥料,构建起病虫草害立体化绿色防控体系,以科技之力夯实“油瓶子”安全根基。
【南通实践】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须臾不能放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彭长青介绍,该局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稳面积、提单产、增产能”为主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粮油生产质效。
面积产量稳中有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6万亩以上,总产量实现六连增;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104万亩以上,为全省粮油稳产保供彰显南通担当。单产水平提档升级,全面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力农机具,多层级开展粮油高产竞赛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区域农技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力量,指导农户科学种田,推动专家产量向农民产量转化,典型高产向大面积高产转化。产能提升全面强化,立足南通实际,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编制通俗易懂的《五大粮油作物“四良”集成技术导则汇编》,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切实提高粮油生产综合能力。
彭长青表示,市农业农村局将紧扣市委一号文件部署,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持续巩固稳产保供成果,确保粮油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聚焦“四良”融合,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装备匹配度,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强化分类指导,筑牢丰产丰收基础。
【专家点评】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杨洪建:
南通市委一号文件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摆在首要位置,体现了“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南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稻麦周年单产一直居于全省前列。
建议南通以粮油高产优质片区建设为抓手,以区域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和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以单产和品质提升为主攻方向,聚焦“良种良法、良田良机、高产稳产、优质优价”,规模化推广茬口适宜、增产潜力大、抗逆抗病虫效果好的优良食味水稻、专用小麦、“双高”“双低”油菜品种,和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技术。推动数字赋能,加快耕整、播栽、灌排、植保、施肥等作业环节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加强技术指导,落实服务责任,强化“新农人”培育,突出主体带动,打造一批粮油高产优质高效新场景,引领推动全省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