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破旧到城市新地标——城闸路:焕新蝶变迎“新生” | 南通发布

一边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通扬运河,一边是色彩斑斓、创意十足的树洞彩绘、景观节点、花径……近日,位于崇川区的城闸路(江海大道至大洋桥段)绿化及道路整治提升专项工程进入施工尾声。

通过硬质改造、生态修复与艺术赋能,这条始建于上世纪、连接唐闸古镇与南通市区的重要交通动脉,实现了功能与景观的双重跃升,成为现代感与历史感充分交融、氤氲城市记忆、彰显城市品质的交通新地标,集通勤、游憩、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

历史与现代景观交融

紧邻通扬运河的大生码头、红砖绿瓦的大生钟楼……漫步城闸路,一幅幅印刻在两侧树洞上的彩绘,让人仿佛穿越到了百余年前的唐闸,历史的记忆扑面而来。

“城闸路历史厚重,此次整治,绿化与景观提升是重要工程。”崇川区城建中心副主任章曦介绍。

绿化方面,采用“东提西补”策略,将道路东侧沿运河的乔灌木过密枝、下垂枝等进行精细化修剪,对有绿化空缺的地方补植垂丝海棠、樱花、无刺枸骨球等苗木;将道路西侧约1500平方米绿化盲区系统性覆绿,通过麦冬种植与草坪修复实现生态再造。

景观方面,在两侧大树中,选择了20多处有创面的树洞进行彩绘创作,并在路的西侧,利用沿途的空旷场地或绿化修复地,打造以雨水花园、健身、休闲、房屋等为主题的5处景观节点以及多处花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景观打造中,区城建中心将更多与唐闸相关的历史文化融入了进来。

记者看到,“树洞彩绘”中,不仅有熊猫、兔子、小猫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大生码头、唐家闸、轮船与河流、大生钟楼、唐闸古镇等与唐闸相关的五大标志性元素统统出现在了树洞上。在雨水花园景观节点上,还特别设置了前往唐闸站的彩色指示牌。

“树洞彩绘,我们专门邀请了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共同参与,我们把握方向、提供整体思路,他们进行具体的设计、绘画。”章曦透露,绘画时,由绿化养护人员先对树洞进行消杀、泥土填充,然后这些大学生采用环保颜料,以树洞为“纸”,进行作画。

人行道全线全新贯通

崭新的路面、清晰的盲道……漫步城闸路,路西侧的人行道,大部分已经旧貌换新颜。

城闸路西侧,原先有着不少的厂房、民房。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厂房、民房的搬迁,留下了诸多废弃道口,让原本就具有“年代感”的城闸路更显“沧桑感”,既降低了城市颜值,又影响了市民出行。

为扮靓城市交通“动脉”,畅通城市微循环,此次的城闸路整治,特意将人行道的贯通纳入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对全线人行道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对缺失的道口进行补齐、破旧的道口进行翻新。”道路施工方相关负责人陈正荣介绍,此外,对城闸路的机动车道沥青路面有坑塘有龟裂的地方进行修复,修复时通过采用新型材料,增强道路的耐久性和平整度,减少车辆行驶时的颠簸感,实现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硬质的全面提升。

记者看到,目前,城闸路的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路面改造已完成70%,市政工人正加紧进行剩余的施工作业,力争“五一”节前全部竣工。

“以前走在这里,总感觉有点破旧,人行道也是坑坑洼洼、断断续续,现在经过整治,看着赏心悦目,走着也舒适多了。”市民陈先生看着正在焕新的城闸路,连连点赞。

创新技艺拼出青春活力

废弃花盆搭建的健身角,废弃树桩与茅草组成的童话小屋,废弃树桩与鲜花、白色沙砾共舞的雨水花园……城闸路的西侧,5处创意景观节点令市民朋友流连忘返。

“太用心思了!”采访中,多位途经城闸路的市民停下脚步,掏出手机留影。

对于城闸路的此番整治提升,正如市民们所感慨,崇川区确实花足了心思。“这一幅幅景观节点作品,都是绿化养护工人们在尽量节省开支的同时,巧用车胎、树桩、花盆等废弃材料,通过创新技艺大比拼而打造出来的。”崇川区城建中心绿化科科员戴鑫介绍,全区共有15支绿化管养队伍,此次将5处景观节点,以比拼的方式交给了大家,每3支队伍负责一处景观节点的打造,每处景观节点大家共出方案,择优选用,“自4月初接到任务后,大家发挥头脑风暴,各显神通。”

“你看这个健身角里的5个人型,全身上下都是花盆,四肢是用平时栽植用的小花盆一个个垒起而成,肚子和脸部、头部都是大花盆,后期我们还将在脸部花盆处画上眼睛、鼻子、嘴巴,使其更加栩栩如生。”一路上,戴鑫娓娓道来景观节点“建成记”。

5处创意景观节点的打造,不仅“变废为宝”,彰显了绿化养护人的创新技艺,更以跳动的色彩为城闸路增添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