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走进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蚕室,一排排整齐的养蚕架映入眼帘,温湿度传感器与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联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饲料香气,全然不见传统养蚕时人工撒桑叶的忙碌身影。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龄饲料育模式,从蚁蚕到结茧,蚕的一生都吃上了‘营养套餐’。”集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陈忠立介绍,饲料配方里不仅包含桑叶粉、大豆蛋白等天然成分,更添加了复合微量元素等,让蚕茧品质全面升级。
在饲喂自动化车间,机械臂与传送带默契配合,完成从饲料分装到蚕盘更新的全流程。陈忠立指着头顶的监控系统说:“每间蚕室都安装了众多传感器,实时监测蚕宝宝的状态。一旦发现温度或湿度异常,系统会立即启动调节,全程无须人工干预。”
与工厂联结的农场主王小芹正将一箱箱4龄蚕搬下货车。“以前养小蚕批次少、成活率低,现在集团给我们提供适龄蚕,只需养到5龄再转回桑叶养。”王小芹算了一笔账:传统模式下每亩桑园仅能饲养3张蚕种,而新技术下提升至4.5张。据了解,鑫缘集团全年向海安的农场主、蚕农提供2万张的1—4龄中小成品蚕,带动1万户农户增收。
饲料养蚕车间 顾华夏摄
去年,在鑫缘的指导帮助下,村民吴冠群将自家闲置的农舍改造成“家庭蚕房”。25平方米的空间内,智能饲喂设备与通风系统一应俱全。“集团给我们配好饲料,遇到问题还有专家现场指导,一年能养25次,能赚1万多元。”
目前,鑫缘“家庭蚕房”养殖模式已覆盖海安40户。“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高产量,更要将这种新型的养蚕模式在中西部复制,让蚕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陈忠立说。
踏入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大门,一套先进的车辆消毒系统映入眼帘。当一辆满载货物的运输车辆缓缓驶入指定区域,雷达感应装置敏锐捕捉到车辆位置,细密的水雾从四周喷淋而出。“这套系统采用雷达感应技术,车辆到达指定区域就会自动启动喷雾消毒,既不会腐蚀车辆,又能有效杜绝外来病菌进入养殖区。”京海集团研发部经理杨慧介绍。
走进车间,仿佛进入了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养殖王国”:先进的环控系统是这里的“智慧大脑”,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养殖场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点击键盘,各项参数便随着指令精准调整。
在种蛋分级区域,自动分级设备正忙碌而有序地工作。一只只种蛋在传送带上缓缓前行,经过精准扫描和分类,根据大小被整齐地分配到不同区域。工作人员介绍,这套设备自2020年投入使用以来,大大提高了种蛋分级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前,种蛋分级主要依靠人工,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误差。”京海集团生产技术部经理孙新峰说,有了这套设备,能根据客户要求,精准提供不同规格的种蛋,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自动称重系统像是鸡群的“私人医生”。当每只鸡踏过智能踏板时,系统会通过感应技术实时采集鸡的体重数据,并将数据准确传输到电脑终端。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分析,为鸡群精准调整饲料配比。
京海集团凭借优良品质和良好口碑,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积极与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京海集团已完成70%—80%老旧养殖场的密闭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
“科技赋能,正重新定义乡村。”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周宇介绍,我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积极引导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运用,全市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建设农业农村应用平台(系统)19个。全市接入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主体472家,物联网设备1676个,物联网数据总量4600万余条。提升区域化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与质效,全市24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挂牌运行,整县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探索布局四情监测系统和智慧化管理平台,分类分层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展示场所。落实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聚焦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绿色果蔬、特色水产四大主导产业,遴选135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学员,参加省级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周宇表示,我市将聚焦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实施科技强农“六百工程”和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技术应用集成机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和扶持,鼓励和支持农业青年创新创业、牵头农业科技项目、发展农业新业态新生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洪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南通市委一号文件将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部署进一步具体化,其中关于农业科技的内容聚焦科技创新、智慧装备应用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体现了南通农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和阶段性需要,也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去年,省农科院与南通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南通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落实市政府与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和共赢模式,加快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领域创新和技术攻关。这对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产生积极作用。
在具体落实中,南通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解决技术推广可能存在基层适配性问题;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如5G覆盖、电力供应)和资金投入力度,破除智慧装备普及的可能受限;三是对绿色农业技术(如低碳农机、生态循环技术)研发需要更加关注。只有不断重视科技,加大科技投入,才能释放农业科技潜力,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智能、可持续的现代农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