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籍装帧的棉线在指尖穿梭,当活字印刷的墨香在宣纸上晕染,当竹编书签的篾条编织出春日的诗意……今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亩三分地工作室联合校图书馆推出的“最美四‘阅’天”系列活动,为校园美育注入鲜活基因。
文创赋能:让校园文化可触可感
活动现场,由艺亩三分地工作室原创设计的系列文创成为“流动的美育课堂”。镌刻乙巳蛇年祥瑞图腾的藏书票,以细腻刀工传递传统生肖的当代叙事;以学校建筑为原型的套色印章,在层层叠彩中铺展百年师范的文化底蕴;亚克力书签则以其晶莹剔透的质感承载着书香情怀。
“这些文创不仅是学习用品,更是校园精神的微型雕塑。”美术学院院长朱敏表示,通过设计转化让文化符号“活”起来,是探索美育生活化的重要路径。
古法新绎:让传统技艺焕发青春
竹编书签经纬交错间,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挑二压二”的编织口诀;古籍拓印台前,学生们屏息凝神体验拓印技艺,宣纸轻覆、墨包匀拓,百年前的文字跃然眼前;套色印章在颜色的叠加组合中,见证色彩碰撞与创新设计融合的惊艳。
同学们在体验后兴奋地分享:“亲手做出这么美的书签,成就感爆棚!”老师们也纷纷评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素养。”
美育深耕:让文化种子扎根心田
活动持续5小时,累计产出拓片、竹编、装帧作品等500余件。这场春日之约远不止于技艺传授,“当学生亲手触摸竹篾的温度,见证墨色在宣纸上晕染,文化传承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艺亩三分地工作室指导老师刘琰表示,活动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浸润式育人”,为破解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化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暮色渐浓,图书馆前仍有三五学子围坐交流创作心得。春风吹过他们手中墨迹未干的拓片,恰似美育的种子随风播撒——在这所以师范为基因的校园里,每一次文化体验都可能在未来某个课堂绽放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