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来的朋友点点关注哈!这个季节的甜瓜就买海门冰糖脆,比喝果汁还甜……”22日下午,海门区常乐镇的冰糖脆小甜瓜田里气息清甜。抖音“海门小窝头”账号负责人朱家明蹲在刚摘下的翠色甜瓜堆前卖力吆喝,直播界面弹幕滚动,下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一个多小时里,五六百斤的甜瓜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
这样的场景在4年前难以想象。
2021年刚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朱家明,带着城市青年的身份回到乡土,面对的是乡亲们疑惑的目光。“我记得刚开始直播时,大家都以看热闹的心态。”朱家明说。
但当村里老人拄着拐杖围观她举着手机在田间吆喝时,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总把“互联网思维”挂在嘴边的姑娘,会在4年后让海门本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那时直播助农尚属新鲜事物,从刷视频的用户到拍视频的平台创作者,对于朱家明来说,身份转变的背后是拥抱新技术的勇气,海门丰厚的农产品在满足了直播“人货场”中“货”的重要条件的同时,也给了她“涉网”的底气。
在她的镜头里,新鲜采摘的青皮甘蔗裹着田野晨雾,海门红烧羊肉在土灶上咕嘟作响,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画面通过短视频精准触达城市用户。慢慢地,当积累起首批忠实粉丝后,海门区培才优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朱家明开始将本地散落的农户资源整合成供应链,让农家沙琪玛的甜香、芦稷的青翠都化作直播间里的热销密码,带动近百位农户增收的同时,更催生出“田间直播”的新业态。
“我记得最远的一单芦稷卖到了老挝,客户称很多年没有回到家乡、非常想念,虽然寄过去已经不能吃了,但客户说他看到芦稷也觉得很亲切,我就觉得直播不只是交易,也是情怀。”朱家明说。
回乡4年,直播设备和周遭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于朱家明来说,她最直观感受到的,是乡亲们对于直播的态度,依托多年“吆喝”,邻居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有时候,村里的老人还会主动上门询问,自家田里的甜瓜能不能在我的直播间上架,沙琪玛味道很好,能不能直接在直播间下单。”
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农产品合作社,这种信任在重构乡村经济生态的同时,也让朱家明更深刻理解“新农人”肩负的使命。
几年前,村里一位爷爷因为自己老伴生病,导致地里20亩的甜瓜一夜之间成了“甜蜜负担”。他找到朱家明求助,朱家明紧急为他策划了一场助农直播。“我记得当时一场直播就销售了2000斤的甜瓜,当我们把卖瓜的钱交给爷爷时,他非常感动。通过直播帮助村民切实解决问题,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很暖心的事。”
“很多地方的乡村电商已经从前期的粗放式、野蛮式生长,逐渐向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尽管将直播间开到田间地头,但电商直播带货背后的人工、包装、运费等成本,让朱家明意识到,农产品销售仅靠线上引流实属杯水车薪。
在浙江考察的经历让朱家明也看到差距:预制菜通过品牌包装卖出溢价,而家乡的好货仍在价格战中挣扎。物流成本的啃噬、供应链的脆弱、人才瓶颈的制约,都在倒逼她思考产业升级。
考察回来后,朱家明慢慢学会了场景化的直播,“或许我们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边砍芦稷、边卖芦稷,让直播间更加原生态、更加‘活’起来。”
在不缺“市井”缺“乡愁”、不缺“热闹”缺“情绪”的当下,“海门小窝头”也从“无中生有”中一路走来,渐成气候。
提到未来是否考虑拓展直播内容领域,朱家明深知,要让流量真正扎根乡土,需要的不仅是吆喝的声量。
今年,“海门小窝头”会将自己的直播内容更加朝着生活化发展,“想把卖货变成卖生活方式,用惬意的农村生活吸引更多城市的年轻人来乡村旅游、来乡村发展。”朱家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