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的长江口,幼如发丝的鳗苗正洄游入海。
鳗鱼苗种作为重要渔业资源,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2025年,我市鳗苗累计产量18.02吨,累计产值3.74亿元。
“每本捕捞证都承载着生态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4月23日,市农业农村局渔政处工作人员顾蕾磊指着今年核发的735本鳗苗专项捕捞证介绍。
近年来,我市全力构建鳗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逐步建立起“捕捞许可、动态监测、联合执法”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严把“流程关”和“审核关”,严格控制发证总量。
在资源保护的背后,是法治的坚实支撑。今年,海警、海事、渔业等多部门联合组成“护苗舰队”,针对海上及长江口周边水域苗情特点,开展3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历时21天出动执法人员1539人次,完成248艘渔船核查、130艘登临检查,查办涉渔案件28起,清退“三无”船筏75艘,以雷霆手段斩断非法捕捞链条。
科技手段也为监管注入新动力。通过北斗定位系统构建电子围栏,结合无人机巡航和渔船信息化管理系统,南通逐步构筑起“海陆空”立体监管网络。“现在出海,电子围栏会实时提醒作业区域,比老式海图精准多了。”渔民陈兴国对此深有体会。
同时,配套实施科学观察员制度、渔民法治培训、辅助作业平台标准化管理等措施,形成“督导+服务”“抽查+自查”“监管+协管”的全周期管理闭环,确保参捕渔船100%登临检查。
从长江口到远洋,从法治护航到科技赋能,南通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生态保护的红利也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南通鑫源水产品有限公司的4万平方米智慧养殖车间,可实现年产商品鳗1200吨左右,配套烤鳗生产线预计创汇4500万美元。近年来,南通累计放流大黄鱼、黑鲷等苗种1.5亿尾,现代设施渔业基地拔地而起,逐步构建“生态保护+科学增殖+产业培育”新模式,助力南通鳗鱼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