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旺”促“乡村兴”——市委一号文件特别报道之三 | 南通发布

暮春时节,万物生长。漫步在通州区石港镇睹史院村漫渔湾的精品环线,只见生态护坡上菖蒲丛生,退水治理后的路港河清可见底,蜿蜒3.3公里的自行车道串起麦田、池塘与老屋,每一步都仿佛踏在风景里。

行至麦田深处,一座时尚风十足的咖啡屋格外惹眼:金属质感的门框上挂着复古车牌,大厅里停放着重型机车,年轻游客们举着手机在麦田窗前排队打卡。“我们正打造‘漫渔湾’千亩田园综合体,让每条水系都成为生态廊道,每块农田都变成景观小品。”睹史院村党委书记葛锋说。

从传统农耕到“农业+”,睹史院村将新业态与旅游相结合,规划建设1000亩特色田园项目区,还打造了3.3公里精品道路小循环线和2.2公里大循环文山路,新修建的4.2公里河道生态护坡郁郁葱葱。这座枕水而居的村落以“稻香渔湾,景秀水乡”为定位,在阡陌纵横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村史馆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文旅产业的优质资源。2021年,睹史院村对村史馆进行改造,免费对村民游客开放,陈列村的历史由来、故事典籍、名人事迹等。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睹史院村还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昔日的“水窝子”逐渐变身创业热土。如今,稻田认养、湿地研学、民宿康养、稻田咖啡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要让乡愁可触可感,建设‘望得见湿地、看得见沟塘、留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不断推动睹史院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葛锋说。

走进启东市嘉禾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蚕豆种植基地,一株株长势良好的蚕豆在微风中似绿浪翻滚,绿油油的豆荚挂满枝头,村民们正穿梭劳作,利落地采摘、分拣、装袋,空气中氤氲着新鲜豆荚的清香。

“你看,这‘启豆9号’薄如蝉翼,豆粒却饱满得像翡翠珠子,炒制后糯而不烂,现在江浙沪的菜场、超市都抢着要。”公司总经理茅赛赛介绍,自3月上旬首批鲜豆上市以来,这茬蚕豆已持续供货月余,预计可采摘至5月初。

在长三角地区,鲜食蚕豆素来是“春日限定”的美味。然而传统露天种植需经历漫长越冬期,春节前后无豆可采。嘉禾力基地采用的大棚春化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去年9月,嘉禾力对种子进行精准低温处理,模拟自然春化环境,“这相当于给蚕豆生长装上了‘加速器’,可以提前40天上市”。

豆田里的致富密码远不止于此。蚕豆采收期一天需要十几个工人。“我们按小时计酬,每天干8小时能挣80元,活儿不累还能顾家。”村民黄阿姨边摘豆边算账,“去年光在基地打工就赚了2万多元。”

小小蚕豆正成为启东农业产业升级的“金钥匙”。启东是国内三大蚕豆主产区之一,绿皮蚕豆因种皮碧绿而得名。近年来,该市从统一品种、规范品质、提升产能、保持特色、培育品牌、推广“春化”早熟技术等入手,不断提高绿皮蚕豆科技含量、产量质量、品牌影响和市场份额。同时,建立包括嘉禾力农业、祖平家庭农场、锦荣农作物合作社、燕雯农牧公司、冬娟家庭农场等在内的221亩核心良种示范基地,延伸100个科技示范户。目前,启东蚕豆种植面积约25万亩,其中鲜食蚕豆种植面积6万亩,亩均产值3000元。

【南通实践】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我市乡村产业具有基础实、主体强、业态丰的特点。”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世勇介绍,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主线,我市各地不断培优育强发展主体、横拓纵延发展链条、挖潜提升发展业态,全市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为引领的四大百亿级市域产业链和以花木盆景、蚕桑、南美白对虾、四青作物等为支撑的25个十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链。建成2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量列全省第一,7个乡镇获批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市基本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优”的产业发展格局。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8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7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列全省各地级市第一。去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总额1034.62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58家,实现营业收入1521.12亿元。全市共有大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83个,培育45个全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去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3019.9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9.66亿元。休闲农业从业人员5.41万人,带动农户12.28万户。

许世勇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强化现代农业招商、大力促进农村消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专家点评】

市委党校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何春红:

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强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市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更好地推进产业振兴:

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在打造百亿级的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等市域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县域特色产业链,形成各地富民产业互促互补格局。

科技生态并重,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面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革新破解难题,加大绿色农产品种养扶持力度,鼓励生态种植、健康养殖等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多元价值。要以“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媒”,深挖乡村文化资源,整合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要素,以农文旅三链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