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重量级杀手”之一的红隼,当着人们的面在都市里猎杀珠颈斑鸠,饱食过后潇洒挥翅而去。25日,我市动植物专家居卫东等人在观看拍摄者提供的视频后表示:此类猛禽捕猎行动人类不必出手干预,须对自然界“生命法则”保持尊重。
据报料人施先生介绍,24日下午约4时20分,他和同事正在办公楼四楼工作,突然,玻璃窗户上传来“咚”的一声闷响,撞击声惊动他和同事,大家不约而同向窗外望去,见一只撞在玻璃上的黑影迅即扑翅离开,飞到对面相距不远的办公楼一台空调外机上。
施先生说,大家推窗一看都被惊呆:一只猛禽,正将另一只成年鸽子大小的鸟儿牢牢按在爪下,一口接一口啄食。很快,带血肉块一块接一块进入猛禽腹中。从捕猎发生到进食完毕,全程持续二十多分钟。令众人伤感的是,被猎杀的鸟儿还有一个同伴全程在捕食现场来回飞翔,不时发出阵阵悲鸣,可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只能在同伴被狩猎者啄食一空后惨叫而去。
25日下午,接到这一与猛禽捕食事件有关的信息后,记者赶到了涉事现场。猛禽啄食猎物的空调外机上还残留些许血迹,而记者在楼下现场搜寻“被害者”残留的羽毛时,发现风已刮走了相关“证物”。
施先生和同事从此前看到的央视《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涉及的猛禽形象初判,此次在众人面前“现场作案”的,极有可能是游隼。
实地探访后,记者将施先生现场所摄视频和图片分别递交给我市动植物专家居卫东和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信誉,两人鉴定后,一致认为捕猎者实为猛禽红隼,被捕猎者系珠颈斑鸠。
居卫东介绍,红隼是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专门捕食各种小鸟。红隼在我市数量虽不多,但却是个经常在人们眼前“晃来晃去”的“街溜子”,属亲近人类的猛禽,通常会在高楼阳台或楼顶筑巢。珠颈斑鸠也是中国城市中的代表性鸟类之一,属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动物,但不在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中。
居卫东最后表示,俗话说“青蛙要命蛇要饱”,这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生命法则”。红隼对珠颈斑鸠的捕食反倒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益处,其猎杀行动淘汰了“老弱病残”,提高了群体质量。因此人们对类似捕食行为无须干预。
新闻链接丨猛禽红隼和常见留鸟珠颈斑鸠都“亲人”
我市动物专家介绍,红隼是隼形目最典型的代表,也是人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猛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它是最亲人的猛禽也不为过,因为经常可以在人类的生活区域看到它们的身影,无论是农田还是林地,都是它们捕猎的好场所,甚至是高楼林地的城市空间,红隼也会时常光顾。再加上它们在飞行时喜爱悬停于空中,也使得人们经常有机会看到它们灵巧的身影。
红隼最有意思的“飞行技巧”,就是它特别喜欢悬停。在野外,单独活动的一只红隼常常会慢慢地懒懒地在空中盘旋,发现目标后会上下扇动翅膀悬停,或者干脆利用地面的上升气流悬停,“纹丝不动”地停在空中,看上去十分优雅。一旦锁定目标,便会突然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下去,猛地一头扎下去捕捉猎物,堪称“手到擒来”。
在我国,除了干旱沙漠地带外,红隼几乎遍及各地。红隼的“食谱”有鸟类、小型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节肢动物类,作为顶级捕食者,红隼通过控制鼠类和昆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其食性广度也反映了对栖息地变化的较强适应性。
专家表示,珠颈斑鸠在我国为常见留鸟,分布于华中、西南、华南、华东、华北和东北西南部等地区。这种鸟适应多种生境,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平原、草地、丘陵和农田地带,特别是人类聚居地附近的耕地、林地、城镇及乡村等常见,城市内的公园、绿化带、次生林等也常能观察到珠颈斑鸠,这种鸟同样较为亲近人类。
珠颈斑鸠是典型的陆生鸟类,主要在地面上觅食,如草地、农田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喜食禾本科如水稻、小麦、大麦等,以及豆科的大豆、绿豆、豌豆等,还有十字花科如油菜等植物的种子,也会少量食用蜗牛、蝇蛆等动物性食物。
·朝晖 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