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创新构建养老金融“三大机制”,打造银发经济“领跑者” | 南通发布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南通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已突破30%。如何用金融力量托起幸福晚年?去年以来,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以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为突破口,通过构建“大调研、大协同、大创新”三大机制,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发布金融领域适老化标准、在全省率先推出养老金融“18条”举措、运用普惠养老再贷款规模全省第一。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3.80亿元,同比增长168%。

深挖需求,政策创新填补空白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养老需求变得更加紧迫。从日常开销到医疗费用,再到可能的护理支出,老年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金融保障体系。去年以来,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先行,通过构建“研、学、走”三位一体的大调研机制,摸清养老金融的内涵、发现问题梗阻的症结、找到金融发力的关键。

“南通市经营范围涉及养老领域的主体多达数千家,主体性质多样、经营范围广,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公建民营模式,涉及养老服务、养老基建、老年用品等具体领域。”面对养老机构融资难、适老服务标准缺失等痛点,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率先成立由“一把手”挂帅的养老金融研究小组,去年以来已累计实地走访养老机构和涉老企业9家、商业银行6家,发放调查问卷百余份,摸透摸准养老机构、养老产业真实需求,形成专项调研报告5篇,为精准施策提供一手信息。

专项调研报告显示:南通市养老企业前期投入资金需求大,但是主体规模小、信用偏弱,而金融机构普遍“重存款轻贷款”“重抵押轻信用”。对此,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迅速行动,牵头市委金融办、南通金融监管分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创新出台实施意见,提出“18条”政策举措,从金融供给、服务标准到风险监管、组织保障等,构建起全方位政策体系,填补了地方养老金融制度空白。我市各银行机构对此纷纷感慨表示:“有了政策‘指挥棒’,我们就有了行动方向。”

协同破局,部门联动惠及民生

养老产业是涉及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健全养老金融保障不仅涉及金融机构,而且涉及产业部门,因此需要共同发力,建立跨行业的共生生态。对此,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通过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统筹整合行内资源等多个渠道,协同行业主管部门构建养老金融创新发展机制,畅通资金配置和流通“管道”。

在协同联动机制下,养老产业服务跑出“加速度”。去年,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联合发改、民政、工信等养老产业主管部门,共建养老企业名录库,并入库“白名单”机构295家,推动银行机构“按图索骥”对接需求。

协同破局,南通多项工作领跑全省。2024年初,由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牵头出台了金融服务适老化标准,全面规范银行机构适老化改造。同时还积极探索建立了养老金融统计制度,有效解决养老金融统计数据面临的困境。

此外,普惠养老再贷款政策落地成效显著,由政策性贷款支持的1.5亿元普惠养老贷款,惠及南通市阳光护理院等8个项目,规模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银行机构为“白名单”养老企业发放贷款余额2.73亿元,同比增长达15.68%。

创新突围,养老产品质效提升

“没想到数据资产也能‘变现’。”江苏蓝智慧养老科技有限公司以其拥有的数据知识产权向苏州银行南通分行质押融资并成功获得360万元贷款,为其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这也是我市落地的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养老金融创新不止于此:启东农商银行创设的“养老保障贷”,以养老机构床位数和养老收费权为质押,有效破解缺乏抵押物的难题,目前该产品已累计投放近5000万元;南通农商银行推出的“颐福乐”,可提供长达10年期的贷款,支持养老机构设施采购和更新;如皋农商银行“助保贷”,帮助低收入群体缴纳养老保险,兜底民生保障。

“在创新发展理念引导下,全市养老信贷创新产品不断‘上新’。”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介绍,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指导信贷产品创新、推动银保合作模式等,大力促进了辖内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其中,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建设银行南通分行等还将养老信贷创新产品投放纳入内部考核,或优化养老信贷业务授信审批政策。此外,建设银行海安支行已建成建行系统全国首批、江苏三个养老金融示范网点之一。

从政策破冰到产品创新,从标准引领到协同发力,南通实践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金融解题样本。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表示,将继续以“领跑者”姿态,积极探索养老金融发展新路径,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让“银发经济”在长寿之城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