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潮起江海 产业‘沪通’”通州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协同发展恳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现场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60.9亿元,为通州区招商攻坚百日行动画上圆满句号。
百日行动期间,全区累计签约项目135个,总投资近230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通州打破传统招商壁垒、优化服务机制的生动实践。一个个鲜活案例与数据,见证着这片热土正以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1+4”机制
构建全域协同招商新体系
今年,通州区打破传统的招商格局,将14个板块划分为“1+4”五大片区:“1”即南通高新区作为主引擎,“4”为东、南、西、北四大片区,分别由金沙、川姜、平潮、石港担任“片区长”,带动周边镇街协同招商,形成全域联动招商新格局。
作为“1+4”片区招商的龙头,南通高新区今年已经签约科创项目20多个。高新区依托国家级平台优势,联合数据局、科技局建立“科创项目预审库”,针对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提供全周期服务。井兰生物项目从获悉投资意向到签约仅用3个月,其间专班协调解决GMP认证、环保验收等12个关键问题。公司负责人黄雪松介绍:“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非常高、政策落实也很快速,这也是我们在通州投资的重要原因。”
其他四大片区立足自身特色精准发力。金沙片区聚焦低碳智造,以“基金招商”推动低碳智造产业园建设;川姜镇凭借区位与乡情优势,吸引华盈鑫科技等项目落户,打造“长三角40分钟产业协同圈”;平潮片区依托交通枢纽地位,重点布局现代物流与高端装备,签约智能仓储等项目;石港片区深耕现代农业与食品加工,推动总投资5亿元的预制菜产业园落地。
在划分片区的同时,通州区投资服务中心成立四个产业招商局和一个科创招商局,精准对接各片区主导产业需求,形成“全区联动、资源共享”的招商新生态。“我们在队伍融合、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合作机制,实现从项目信息推荐到交流洽谈、再到落户签约全周期联手攻关,全力推动项目高效落地,真正实现融合招商。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开展招商活动近50批次。”区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邱智说。
百日攻坚捷报频传
链式集聚夯实产业根基
回顾攻坚行动的日程表,密集的活动安排令记者印象深刻:1月20日,举行南通高新区项目签约专场活动,3月份陆续举办全区东、南、西、北四大片区签约活动,4月21日,举行服务业项目签约活动,直至4月25日上海恳谈会收官。7次招商活动,涵盖了工业项目、服务业项目、科创项目、人才项目等多个方向。这一系列工作不仅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基础,更彰显了区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通州紧扣全区八条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全力强链补链延链,招引链主企业和上下游龙头企业。深入研究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排出产业图谱和企业名单,同专业机构合作,借助大数据大模型技术手段,监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融资、社保、专利等与投资相关的参数异动,第一时间捕捉信息,盯住跟进。
产业链招商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葡萄串效应。3月19日,中科洺光精确制导光电成像组件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南通高新区。该项目专注于特种光学镜头及光电载荷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核心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海、兵器及工业领域。此次签约不仅为南通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更将推动区域光电产业向高精度、智能化方向升级。“随着园区产业转型不断升级、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产业生态招商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南通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主任顾婷说。
西部片区作为通州区重点发展区域,始终以平潮科技创新区建设为战略支点,做优刘桥、五接产业协同带,不断集聚科创要素、壮大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西部片区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34.27亿元。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科创研发等多个领域,这些优质项目的成功落户,将为西部片区实现“链式集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通州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据了解,通州区在手在谈的重特大项目有50个,包括模拟芯片晶圆制造项目等“链主”型项目,为后续发展积蓄势能。在招引的同时,重大项目落地开花,通州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个,竣工项目10个,完成1000万元以上技改投资41项。
全链条服务护航
打造高效营商环境新标杆
为保障片区协作高效运转,通州建立“周汇总、双周交流、月度点评”动态管理机制。区商务局局长葛锋介绍,目前全区已经构建起“商务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园区板块承接落地”的联合作战模式,“我们会不断强化各部门在招商策划、统筹协调、投资推广、项目引进、落地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职能职责,为重大项目招引提供全链条服务。”
水星家纺项目是市级重大项目,因施工许可流程复杂,项目进度一度滞后。区委主要负责人带队现场办公,倒排时间节点、精简审批流程,确保项目3月底前完成了施工许可证办理,同时通过高频调度解决道路开口、管线迁移等问题40余项。
东莞华盈鑫科技苏总的“归乡之旅”,成为一季度亲情招商的典范。今年年初,通州投资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拜访在外能人过程中捕捉到一条重要线索——一位在宁波、东莞有工厂的南通籍企业家苏总,因牵挂年迈长辈,萌生了回乡投资的念头。区投资服务中心立即启动“亲情招商”机制,通过其校友牵线搭桥,春节假期刚过就赴东莞登门拜访。交谈中招商人员敏锐把握到苏总的核心诉求:既要兼顾宁波、东莞原有产业,又需选择交通便利的区位便于照顾通州、如皋两地老人。川姜镇的区位优势恰好完美契合——距苏通大桥仅15分钟车程,到如皋、通州城区均不超过40分钟。招商人员立即连夜整理出选址方案,并邀请苏总来川姜实地考察。当看到在规划图纸上面细心地标注了到老家的车程时间后,苏总感慨道:“这份用心让我想起通州人常说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从接洽到敲定方案仅用23天,这个总投资2亿元的新材料项目花落川姜。苏总表示:“通州用乡情和效率打动了我,这里将是企业布局华东的战略支点。”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从“政策吸引”到“服务留商”,通州正以招商引资的“硬举措”拼出经济发展的“新气象”。随着一批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通州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底气愈发充足。这场百日攻坚不仅收获了丰硕成果,更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招商的“通州路径”,为未来发展积蓄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