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进化兴农人!通州这位芦笋土专家成“富民种子”,助力产业“蝴蝶效应”持续扩大 | 南通发布

随着立夏的脚步日益临近,通州区东社镇东平村的现代化芦笋育苗基地内,温室大棚内的温度逐渐攀高。昨日,记者在基地见到负责人姜朝晖时,他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新培育出的备选全绿“超雄株”芦笋种苗。他介绍:“这批备选全绿‘超雄株’芦笋种苗将在8月份使用DNA基因型分子鉴定新技术进行全绿超雄株的鉴定,是继去年我们成功培育出5个不同品种的16棵紫绿色‘超雄株’芦笋后,又一次全新的尝试。”

转行田间新农人,科学种植步步赢

姜朝晖是东社镇东平村第一个种植芦笋的大户,与芦笋结缘已有13年。2011年之前,他还是一名装潢公司的项目经理,有着一手好木工手艺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后因母亲去世,患病多年的父亲没人照顾,姜朝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东平村。

然而,返乡后如何谋生?几经思索,姜朝晖决定投身农业,种植芦笋。作为一名新农人,姜朝晖起初的尝试并不顺利。2013年他流转了10多亩土地,种植的芦笋出苗率低、品质差。“这次挫折让我意识到:农业不能靠蛮干,必须相信科学。”

通过网络查询,姜朝晖联系到北京农科院芦笋研究中心教授叶劲松。2014年底,姜朝晖登门求教,叶劲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你用的是二代种子,抗病性差、畸形率高。试试我们研发种子。”专家的支持让姜朝晖如获至宝。“叶劲松教授一点架子都没有,2015年春节他还亲自背着30公斤的种子坐火车来我家指导。”

如今,姜朝晖的家庭农场芦笋种植的规模已从最初的10亩扩展到60多亩,亩均增收四五千元。更令他自豪的是,他的芦笋基地被央视农业频道三次报道,栽培技术被列入农业农村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

分享经验共致富,兴农路上携手进

除了自己种植,姜朝晖还将叶劲松教授推介的种子分享给周边的种植户,同时免费为农民传授芦笋种植栽培生产技术,热心解答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经他帮扶的种植大户如今已经覆盖到启东、海门、泰州等地。

徐海然就是姜朝晖帮扶的农户之一。昨日,记者看到徐海然时,他正弯着腰穿梭在30多亩芦笋田中。“今年的芦笋长势喜人,行情也好。每亩预计突破4500斤,较往年高了两成到三成。现在每日采收的上千斤芦笋,经分级整理后,直供上海市场,销路很稳定。”徐海然笑着说,今年芦笋产量跃升离不开姜朝晖的助力。“他推荐的芦笋品种,不但抗病性强,茎秆粗壮,上市还早。”

像徐海然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东平村村民曹小华也是在姜朝晖指导下种植芦笋,亩均效益达1.8万元,是传统作物的5倍。“销路他包,技术他教,大伙都感谢他!”曹小华说。 

在姜朝晖的带动下,东平村的芦笋产业蓬勃发展,400亩芦笋田年产值达800万元,周边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通州芦笋的“蝴蝶效应”也在持续扩大,全区芦笋种植面积扩展至1200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专注培育新种苗,成为行业“土专家”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姜朝晖走过了近十年,随着种植经验的越来越丰富,姜朝晖也越发意识到良种的重要性。

“专家说,育种是一项创新性强而不易出成果的实践性工作,曾有多少‘寂寞高手’苦苦追寻一辈子而遗憾告终,但我还是想试试。”姜朝晖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芦笋栽培专著、上网查资料、捕捉芦笋栽培及芦笋育种领域最新信息,虚心向育种专家学习请教。去年,姜朝晖在叶劲松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通过人为模拟恶劣环境诱导变异,成功培育出5个不同芦笋品种的16棵“超雄株”种苗。这也是我国首批成功培育出芦笋超雄株,对芦笋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据了解,全雄品种的芦笋比雌雄混杂品种的产量要增加30%,品质和抗病性也更好。姜朝晖介绍,目前市面上全雄芦笋种子基本都是国外引进,没有“超雄株”种苗就无法获得全雄芦笋种子。目前姜朝晖正在将去年培育出的“超雄株”种苗,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配对了80多个组合,进行芦笋“全雄品种”杂交选育。

为了进一步提升芦笋育种水平,姜朝晖已在政府的扶持下建设了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和200平方米的芦笋组培中心、育苗中心,配套有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设施。“这些高科技设施的运用,将进一步推动了芦笋育种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姜朝晖说,“我在培育优质的芦笋种子,也把自己培育成一粒根植乡土的富民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