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周的试运行,4月28日,暖舍儿童成长中心“幸福街道驿站”正式揭牌。在一群爱心志愿者的关爱下,来自市鹤涛小学的20名孩子每天都在这里度过“放学后的奇妙时光”,此举也开启了我市民间公益组织常态化开设公益晚托班的先河。
28日下午5点半,4年级的小博(昵称)和往常一样,和小伙伴们排成一列“小火车”,戴着专属胸牌朝着暖舍儿童成长中心“幸福街道驿站”快乐出发。
“我很喜欢这里,就连做作业也比在家里做得快呢!”小博告诉记者,父母工作忙,平时放学后他都和奶奶在一起,有时难免有些孤单。现在每天都可以和小伙伴们在“驿站”相聚,他感觉特别开心。
为切实解决崇川区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群体等家庭的子女课后照护、教育支持等问题,在暖舍慈善联合会与崇川区幸福街道办事处、鹤涛小学的共同推动下,暖舍儿童成长中心“幸福街道驿站”于今年4月7日启动试运行。该驿站以公益晚托班的形式,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的5点半至8点半对外开放,为困境儿童等提供课业辅导、素质培养、趣味体育、心理关怀等公益服务。首批入站20名儿童,均为鹤涛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
小博是这群孩子当中性格最活泼开朗的一个。当天,由他出镜、配音的短视频《放学后的奇妙时光》正式对外发布,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在镜头中娓娓道来他在“驿站”的快乐生活——集体做作业,学习制作营养晚餐,在云朵沙发里看故事书,穿上定制的跆拳道服学打拳,还有唱歌、绘画、阅读、手工、AI等一系列趣味课程……“在这里的每分每秒都被快乐塞得满满的,我的小小生活每天都很充实。”小男孩的灿烂笑容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观者。
“每人先拿一张海苔片,将饭团放在上面卷起来,再把沙拉、火腿等配料加进去……”28日晚上6点20分,来自加茂川日料店的大厨变身“老师”,带领孩子们现场制作“萌萌寿司”。
三年级的小亮(化名)学得最为认真,“自己动手制作的美食才最可口。”他说。由于性格内向,刚来“驿站”时,小亮整整一周都不和其他人交流。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暖舍慈善联合会秘书长、困境儿童援助委员会“权威爸爸”郁斌专门和他谈心,在得知小亮喜欢体育运动后,两人相约一起比赛100米,“别看他话不多,跑得比火箭还快呢,最后我输了。”郁斌说,从那以后,小亮和他亲近多了,还经常和他一起聊足球。
和小亮一样,小暖(化名)也不爱说话,遇到作业中的难题更不敢提问。为此,南通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00后”志愿者樊倬彤、倪梦琪每次来“驿站”都主动拉着手,和她亲切地聊家常,志愿服务结束前还会和她拥抱,用温暖融化了小女孩的心。“现在她一点都不‘高冷’了,前几天还拉着我一起跳舞呢。”倪梦琪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也治愈了她自己,未来希望能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
四年级的小静(化名)父母离异后,跟着爸爸一起生活。“我在这里很快乐,这里的志愿者阿姨对我就像妈妈一样好。”当天,这位懂得感恩的小姑娘主动为在“驿站”就餐的志愿者们倒起了牛奶。
在志愿者中,除了大学生外,收养4名残疾孤儿的“中国好人”黄素云正忙着分餐。“能给孩子们做点事,我觉得很幸福。”
“尊重与不伤害是慈善行为的底线。”郁斌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温暖的细节: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对每一位入站的孩子都发出了这样的邀请:“恭喜你,你很优秀,所以你被学校推荐,被暖舍儿童成长中心选中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截至目前,南通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百万。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或在工厂打工,或在夜市摆摊,或从事外卖骑手,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的发展默默奉献。
“由于忙于生计,他们往往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些孩子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学习环境受限等问题。”暖舍困境儿童援助委员会主任沈姜丽介绍,为彰显南通的城市温度,通过对外来务工家庭的关怀增强其归属感,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暖舍依托成熟的公益经验和资源网络,联合幸福街道、转水社区、南通市鹤涛小学等,做了一次慈善创新——成立暖舍首家儿童成长中心。
车春桦是暖舍慈善联合会的会员,同时也是幸福街道转水社区的一名流动党员,目前负责“驿站”的具体运营。“在这里,孩子的开心是第一位的。为了让他们体验劳动的快乐,每天的晚餐都是由天子斋、加茂川、喜作一团、唐顿果业等爱心餐饮企业提供餐食原料,由志愿者带领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的。大家一起包馄饨、做披萨、烤汉堡、捏饭团,吃完后一起动手洗碗,气氛特别欢乐。”车春桦介绍,目前,“驿站”已联合了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南通高师、南通商贸学院、鹤涛小学等多所学校,轮流派出志愿者,开设非遗漆扇、曼陀罗绘画、声乐、书法等各类趣味课程,用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们度过放学后的时光。
记者注意到,暖舍儿童成长中心“幸福街道驿站”距离鹤涛小学仅有几步之遥,孩子们放学后无需过马路即可走到“驿站”。“这里也是转水社区‘幸福朝夕’公益服务中心,总面积200多平方米,白天为周边孤寡、困难、失独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下午五点半后则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幸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薇薇认为,此举进一步盘活了社区资源,初步形成了“社区搭台、公益赋能、社会助力”的良性循环,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
三周的试运行,赢得了孩子及家长们的一致欢迎。“孩子的变化很多,变得更开朗更自信了,和我们的话也多了。”小亮的妈妈说,家里有三个孩子,自己又忙于摆摊做生意,平时对小亮关心不够,导致他有些沉默寡言,现在看着孩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她非常欣慰。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一个人童年的质态往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崇川区副区长周卫平认为,暖舍的慈善之举是一种大爱,希望更多企业家、爱心人士能够参与其中,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两次的送温暖,而是希望用项目化的方式,打造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沈姜丽透露,今年,暖舍慈善联合会目标筹建5至6家儿童成长中心,联合更多社会爱心力量,帮助更多困境儿童,用温暖托举他们超越原生家庭的阻碍,在快乐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