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声叮咚越千年 | 这场文化走读让非遗珠算文化“活”起来 | 南通发布

五月的濠河倒映着青砖黛瓦,珠声叮咚叩响千年时空。5月1日下午,南通市崇川区图书馆携手中国珠算博物馆,开启“算珠连古今,心手传文脉”文化探秘之旅。为迎接“五四”青年节,南通市财政局团委的志愿者们以“珠算文化守护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带领小读者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拓印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活动以沉浸式参观为主线,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小读者们穿梭于四大主题展厅。首站历史厅内,西周陶丸、唐宋木质算盘与明代象牙算具次第铺陈,从结绳记事的草绳复原件、汉代灰陶算珠,到宋代《数术记遗》刻本中“珠算”的首次文字记载,展柜以实物实证串起算具演变史。明代《算法统宗》刻本旁,动态投影将“九归口诀”化作飘动的金字,与宋代《谢察微算经》雕版上的珠算图式交相辉映,让小读者目睹数字符号从甲骨文到算珠的蜕变。

移步精品厅,历代珍品尽显匠心:430余件算盘珍品分列“木风、金相、玉质、骨气”等八大主题。子玉款49档榉木算盘梁上镌刻“太极、太初、刹那、须臾”等计量单位,将儒释道文化熔铸于铜档木珠之间;而长仅0.6厘米的清代骨质微雕算盘,发丝般的铜杆串起五档骨珠,置于放大镜下珠上刻度细若蚊足,堪称“纳须弥于芥子”。

文化厅则展现了珠算与民俗的深厚渊源。展墙上陕北“算盘舞”影像资料里,算珠随腰鼓节奏翻飞,演绎“算盘辟邪纳福”的古老信仰;展柜中清代“百子千孙”银算盘以百颗银珠寄寓人丁兴旺,民国“戥子算盘”则用象牙秤杆与玉珠结合,诠释“持筹握算”的生活哲学。最吸睛的当属长逾七米的紫檀算盘如卧龙静伏,2600公斤的紫檀木珠以榫卯咬合,每一道木纹都凝结着“分毫定乾坤”的严谨。

互动体验区化身非遗传承工坊。南通市财政局团委的志愿者们作为“珠算文化守护人”首先示范传统拓印技法——墨磙匀压、轻覆雕版、刮板扫平,动作行云流水。小读者们随后在指导下亲手体验,雕版上的珠算口诀随墨色渐显。

此次“走读崇川”活动以非遗为魂、走读为媒,将静态展陈转化为动态文化体验。通过复原古代账房、体验珠算古籍拓印,让读者在拨珠拓印间亲历“指尖上的文明传承”。未来,崇川区图书馆将持续深化“走读+非遗”模式,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生根发芽,为千年文脉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