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水绘园,霞山桥似曾相识 | 南通发布

  在古邑如皋水绘园的西南方,曾经有一座霞山桥。
  它原为小木桥。据载,1920年,众人捐款改为砖垛石梁桥。桥栏上有孙凤翔书“霞山桥”三字石刻。
  20世纪70年代,我上安定小学时,下午放了学,总喜欢从桥上溜达回家。出了校门向东,自都天庙巷口向北,一段泥土路之后,就到了清澈的露香池。据说,露香池是明代露香园的后园,而安定小学就在露香园的旧址上。
  露香池以土路为界,一分为二。东池水波浩渺,不逊于水绘园的洗钵池,且南边有小岛三面环水,岛上校舍俨然,当时校办厂占着。而西池,临近我们教室——一幢民国式两层楼房的池塘,则相对小些。不过,环池皆树也,榉榆槐柳等,不一而足;且古树苍苍,鸟鸣啾啾,自然成了我们散学撒欢的“快活林”。
  东池西首有座断桥,据说是20世纪30年代县立中学二院的校门口,二院为全县唯一的女子初中。从桥头绕池折向东,不一会儿,即到霞山桥。青灰的砖石平桥横跨河流两岸,任凭车来人往,安详而静默。
  倚着砖垛桥栏而望,逆光下的露香池,河面上的阳光随着鱼鳞般的水波在跳跃。鸟雀争鸣的桥南,夹岸老树倒映,芦竹丛生。尤其通城巷(原名霞山巷)口的一户人家,真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其大门朝东,朝南的三间瓦房三面临水,房前屋后栽着榆树、柳树、桃树、桑树,春日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还有后墙一丛青翠的竹子,在风里摇曳着,让人眼睛一亮。格外羡慕的是,院内有个天成的水榻子——虬曲的杨柳树干倒伏在水波之上,苗条的小姐姐腾地一跃,长长的辫子一甩,就淘米洗菜来了。
  桥北,小溪潺潺,露香池的一潭清水经石梁桥洞,汩汩北去,又积水成潭。看得出,要不是新修了一条路,它与水绘园的水系是相连的。石桥默默守在南北交汇的河口,水中攒动的鱼虾与飘荡的水草,成了它最亲密的伙伴……
  如果说桥南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桥的东北一带,可谓枯藤老树昏鸦。与水绘园旧址隔河相望的这片空地,地僻烟萝,衰草连天。后来,这里种了菜,晚春时,油菜花开了,金色的花田里同学们钻进钻出捉迷藏,满身披黄,连脸上都沾了金粉。
  桥上,只要好天,运粮的板车络绎不绝。因为桥的西北,就是民以食为天的泰山粮库。粮库占地极广,自霞山桥往北,直抵如泰运河的河畔;向西,到眼光庙巷为界。川流不息的粮库门口,终年弥散着那种特有的米面与豆油混合的气息。那时,每人每月计划供应多少大米、面粉或豆油都是定量的,分别凭票供应。父亲每个月领了工资,头桩大事就是踏“永久”自行车来买粮,并备几种布袋,放大米的,放面粉的,放豆子的,各派各的用场。这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从房顶吊下来的铁皮大漏斗,你双手紧提口袋,对着倒梯形的漏斗撑好了,营业员只需拍一下扳手,“哗啦”,米伴着旋腾的轻尘倾入袋中。我曾想,要是将来做这工作就好啦。
  不过,粮库内并无山,怎么还称之泰山?少时的我很疑惑,又喜欢刨根问底。依稀记得大人讲,这里曾是伏海寺,寺后有个土山,称碧霞山,又称泰山。他们小时候,庙宇就已颓败不堪。1960年,土山夷平,建了米厂。
  如今,我查了县志得知,因如皋“无崇山巨岭”,故“筑土为阜,以衍其势”,以便“土丰厚而秀气积”。于明隆庆六年(1572),垒土成山,名曰泰山。传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之女,故山上建碧霞元君祠,亦名碧霞山,又名泰山行宫。万历四年(1576),又在山前建伏海寺,为佛教寺庙。万历三十一年(1603)伏海寺毁,六年后重建。至清代,山上山下,道教、佛教合为一体,统称泰山庙。有碑文称赞碧霞山景色:“曲水长堤,左右环映,幽林旷野,迥隔市嚣,风月佳辰,雅堪延眺。”也难怪,到底是古城,纵然数百年过去了,但这一带的历史风貌仍存。
  那时逢年过节,我随妈妈过了霞山桥,看望住眼光庙巷的姨婆婆之后,途经露香池,少不了到她的好友徐天凤家串门。说起她家,我熟识不过,因从教室的北窗,天天望见——人们习惯所称的“徐家花园”。
  一弯清流的碧水间,草木葳蕤,掩映着一所青砖黛瓦的老宅。穿过槐荫下的大门堂,庭院深深,坐北朝南的七架梁房子古色古香,连天井里的黄釉莲花缸也不同寻常。进了屋,更是缕缕暗香沁人,清秀的徐阿姨与丈夫肖老师嘘寒问暖,连忙泡天水茶、削苹果、递糖果。
  前些年,徐阿姨老家拆迁后移居通城,拜访的机会更多了。聊起故园,我才知道徐家花园是昔时驰名遐迩的霁峰园。园子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有八钟楼、一窗山、石笏庵、春水船、香屿、九松堂、潇湘阁、啸虹亭、竹堂、桐屋、观音堂、晚香堂等;假山鱼池,奇花异卉,点缀其间,构筑绝佳。其先祖徐湘浦风雅好客,延揽四方名士,“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除了诗文大家袁枚多次来霁峰园煮茗、唱和,“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通州状元胡长龄等也曾来作客。而且,徐家热心公益,如遇修学宫、建书院、扩建育婴堂、赡养孤寡、资助寒士、造桥修路等,从不落人后。后来,徐家花园大部分改为公益的积谷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耄耋之年的徐阿姨夫妇淡泊自在,颐养天年。
  20世纪90年代,霞山桥及露香池湮没于旧城改造的尘嚣。桥是历史坐标,所幸重修水绘园时,在曲水流觞的西南角,复建了一座玲珑的小石桥——霞山桥。今春重游水绘园,“桥”见似曾相识,让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