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对来自重庆的90后白领赵芸来说有点特别,陪同丈夫回如东探亲,她深深迷上了“乡村游”。翻开她的朋友圈,每天都会更新几组乡村游玩的照片:有时是在深藏于乡野之间的咖啡农场看云卷云舒,有时是在樱桃园里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这些地方不像景区人多嘈杂,在这里,可以放慢脚步,回归乡野,就像回到了小时候。”
到乡野中去,零距离观赏乡村美景,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美食……从“Citywalk”到“Countrywalk”,这个假期,“反向游”的风吹到了如东这座滨海小城,日均超万人次打卡,“村游”热度持续攀升的背后,是年轻人寻找心灵慰藉和新鲜体验的趋势体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反哺旅游业兴盛的缩影。
乡村广阔,大“游”可为,如东正以乡野田园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创造更多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新一站——“回村”
5月4日午后,如东天空清澈湛蓝,微风轻轻拂过,体感舒适宜人。在这样一个闲适的日子里,赵芸与丈夫带着孩子驱车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来到位于掘港街道的天星农场,与一场草坪音乐会不期而遇。“听姑姐说这里有个露营农场,就过来瞧瞧,没想到正赶上音乐会,吹着风、听着歌,特别放松!”赵芸笑着说。
“‘五一’期间,平均每天接待100多人,本地、外地游客都有。”农场负责人季伟东是一名“90”后室内设计师,三年前,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他回乡后租下这4亩多地,用近半年时间“爆改”,将过去破旧的农具仓库改造成现在的时尚农场。“农场的所有布景,都由我亲自设计、布置。”
与季伟东交谈时,他反复提及一点:村咖也好、露营也罢,农场的卖点从来不是单一产品,而是它能带来的身心享受。“通俗点说,就是在贩售‘情绪价值’。”当下的年轻人渴望逃离高压生活,追求“松弛感”体验。他们选择“村咖”“露营”是为了“放空大脑”“放松身心”,而不止于消费品本身。
新农人归巢,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产理念的革新与引领。在位于掘港街道虹桥村的“半亩方糖”农场里,“亲子”成为这个假期最热门的主题之一。农场主陈俐文巧妙地将亲子活动与农场体验相结合,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增进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五一’假期,我们推出帐篷节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动手搭帐篷,每天的客流量在160人次。”陈俐文规划建设生态农场,农场内种植的花卉、果蔬,既能提供亲子体验,又能作为装饰增添氛围。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像季伟东、陈俐文这样带着新理念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加入,农业生产正逐渐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乡愁”与现代时尚的碰撞,使农场渐渐超脱生产场所本身,转而成为连接城乡的媒介,催生出独特的情绪价值,让年轻人“回村”不再只有“土味”,而是有了更多新潮目的地。
“趣”体验——“野玩”
“妈妈你看,这上面有三颗樱桃!”4日傍晚,城中街道北场村樱桃采摘园内,小姑娘惊喜地将手中的樱桃举过头顶,向母亲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占地10亩的樱桃园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不断,好不热闹。
“今天过后就要闭园了,‘五一’假期每天都有很多人来采摘,这季樱桃基本被采光了!”如果樱桃园负责人孙锡才满脸笑容地说,“五一”当天最为火爆,采摘客流量超过2000人次,游客的车子甚至排到300米开外的主干道上。“我女婿‘五一’当天在抖音上发了一小段视频,人潮都是被这段视频吸引来的。”
乡村的特点之一在于拥有大量土生土长的农产品。这个假期,以特色果蔬采摘为主题的“视频引流”现象在如东屡见不鲜。曹埠镇推出的蓝莓、香瓜、黄瓜采摘等一系列乡村体验活动,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形式,精准触达目标群体。
2日上午,比室外气温更热的,是位于上漫社区的香瓜园,游客们穿行在一人高的香瓜藤间,精心挑选着最成熟的金色香瓜。“妈妈,这个瓜好大好香,我来剪!”小朋友陈芃瑞就着母亲托瓜的手,小心翼翼地剪断瓜蒂,捧起碗口大小的香瓜,小小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精心编制‘曹埠采摘地图’,整合当季农产品资源,为游客提供多种多样的果蔬采摘,让大家能真正享受到乡村的无穷‘野’趣。”曹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金童介绍,4天时间里,该镇日均接待游客约2000人次,日均销售额超过5万元。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走好农旅融合路,正成为如东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近年来,如东各镇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村游”项目增项扩容注入活水。掘港街道以如东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载体,不断完善“四季有花、四季有果”格局,为游客带来更多游览亮点;大豫镇全力做优蔬菜产业,为游客奉上新鲜、绿色、健康的蔬菜盛宴;洋口镇依托洋口国家中心渔港,积极发展休闲渔业,让游客在品尝美味海鲜的同时,享受海景观光乐趣。
新期许——“回头”
“村游”火热的背后,体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性——这里可以保持质朴的风貌,也可以承接潮流文化;这里由城市消费者带来消费理念,返乡创业者输入全新的营销模式和创意灵感,乡村则输出生态与田园牧歌式的精神慰藉。
“这是我和家人第二次来天星农场,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也好,之后有机会还会再来。”尤欢雨笑着说。“如今的乡村生态保护得越来越好,景色美了,回头客自然多了。”季伟东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5月2日那天,之前的客人还在我们这里办了场草坪婚礼。”
近年来,如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三美一高”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动乡村面貌从“干净整洁”向“诗意栖居”跃升,截至目前,已创成全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3个、省级绿美村庄3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生态景观日渐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新亮点,吸引诸多游客共享生态改善成果。“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绿油油的麦田,波光粼粼的河面,让人无比心旷神怡。”来自上海的游客刘雯感慨道。
城市消费者的到来,不仅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与财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需求与反馈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创新的重要动力。“现代人都讲究健康生活,我种植的水培蔬菜无公害、节能节肥,无农药残留,受到肯德基、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和餐饮品牌的青睐,欢迎大家到季节来采摘。”王苏军家庭农场主王苏军说,水培生菜种植收获的季节在每年的9月到次年的4月,余下的时间里,他便将水培生菜棚改造为亲子捉鱼场所,供市民游客来游玩。“水培生菜种在水里,等到9月,将鱼池水换掉后,便能直接种菜,一棚双用,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头回客’变‘回头客’。”
【短评】承接“反向流量”要立足特色做优服务
从Citywalk到Countrywalk,由“小众”引来“大众”,“村游”热真实反映了城市游客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广袤农村正以独特魅力重塑县域旅游新格局。
随着城市消费者向乡野分流,县域旅游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关键还是要着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便捷舒适的服务;其次,注重挖掘乡村特色,整合乡村资源,通过将分散的景点串联成线,形成规模效应,开发出有别于城市的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此外,应积极鼓励新农人发挥自身创意和才能,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最后,更要加强宣传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地须得用好小视频、公众号、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渠道、多维度进行推介,进一步提升乡村知名度。·徐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