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采摘、钓小龙虾、村里体验篝火演出、帐篷下的“诗与远方”……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半个朋友圈都在村里,乡村游再次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方式,大家纷纷走进和美乡村,体验充满烟火气息的乡村慢生活。
从“到此一游”到“深度沉浸”,“小而美”的乡村游正经历一场供给侧革命。记者昨天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五一”期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综合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12.04%;接待游客160.7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2%。
多种花样玩法
今年“五一”假期,当各大热门景区再现“人从众”景象时,位于如皋市钱长村的蜗牛艺术营地却凭借“慢节奏、轻体验”的特色,成为众多周边地区家庭出游的新选择。
107000平方米大草坪、宽敞的户外露营基地、精致的艺术装置……蜗牛艺术营地于4月18日正式开营,在这个距离市区不到50公里的乡村旅游点里,没有摩肩接踵的喧嚣,只有天幕下的围炉夜话、非遗手工坊里的指尖匠心。
“我们主打‘沉浸式’露营,在节前就接到多笔‘五一’假期的订单,游客有的选择仅租用场地,有的选择‘一价全包’,还有的单独来参加非遗手工活动等。”蜗牛艺术营地主理人陈艳介绍。
在陈艳看来,若要促成一场有记忆点的乡村游,关键在于赋予景点的故事性与场景性。
这一想法与如皋当前运营乡村游的模式不谋而合。蜗牛艺术营地依托如皋天然的乡村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花木、非遗特色,策划了多项手工课程研学活动,还通过“露营+”搭建城乡互动平台,策划农产品市集、乡村艺术节等活动,既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之慢,又为城市提供深度乡土连接,让都市家庭在“遛娃”中读懂乡土文化。
特色帐篷区内,天幕帐篷宽敞通透,亲友围坐一起谈笑风生;野奢天幕区里,桌椅摆放整齐,咖啡香与茶香交织……据统计,“五一”假期,蜗牛艺术营地不仅延长了开放时间,晚间还邀请了乐队驻唱,每天吸引、接待游客近千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余人,逐步构建起“营地引流—村民就业—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
“不想太拥挤”“找个不太远的地方放松心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挖掘“小众宝藏”乡村。
从机车主题的咖啡馆香气到蓝印花布坊的非遗传承,立足“文化”和“体验”,通州也正逐步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文化与生态交融”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五一”期间,在通州区石港镇,一家机车主题咖啡馆的“爆改”故事同样精彩:白天,这里是机车、咖啡爱好者的打卡地;入夜,通州区文工团歌手的驻唱让小院秒变Livehouse。负责人刘李彬介绍说:“假期我们卖出400多杯特调饮品,70%顾客是返乡青年和亲子客群。”
当城市与乡村的边界逐渐消融,“反向旅游”早已超越简单的地理位移。“下个假期,我们咖啡馆的户外烧烤区、亲子帐篷区也即将上线,要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惊喜。”刘李彬说。
“不到1小时,小桶就装得满满当当,真是太有成就感了!”苏州游客刘博文欣喜地说。“五一”期间,海安市白甸镇官垛村的西泊旅游集聚区,三五游客悠闲地坐在小板凳上,随着钓竿和饵料被投入虾塘,一只只龙虾相继上钩,现场不时传来欢呼声。
垂钓园旁,精心设置的龙虾鱼汤特色体验区也聚满了人气。两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锅架在农家土灶上,锅内翻滚着刚钓上来的鲜鱼,奶白浓汤免费供游客品尝,乡土烟火气直抵人心。
体验游览的“沉浸感”,不仅在于场景营造,更在于“可带走”的记忆。在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域,菜籽油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红彤彤的小番茄圆润透亮,焦屑的香气勾起老一辈的童年回忆,不少游客争相挑选采买。
“今年首次尝试利用西泊旅游集聚区的优质资源,开辟特色游览区域,没想到人气这么旺!”官垛村党总支书记张承武难掩喜悦之情,“不仅迎来了1000多名游客,更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若说白甸的“渔趣”是江南水乡的婉约,那么海门区余东镇富民村、启勇村、新富村三村联办的“‘傣’住夏天嗨在富民”主题活动,则以泼水节的狂欢点燃了民族交融的火把。
1日午后,富民村民族文化活动区秒变“水世界”: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与游客们手持水盆,在水花飞溅中传递祝福。夜幕降临,篝火晚会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火光映照下,村民与游客手拉手跳起民族集体舞。“这是最特别的‘反向旅游’,不用挤景区,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最炫民族风’!”南通市民陈女士的感慨道出游客心声。
当走马观花式旅游逐渐退热,乡村游正以“沉浸式体验”重构农文旅版图。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再是乡村的“局外看客”,而是成为故事的“剧中主角”。
“村里共12户少数民族家庭,涵盖土家族、布依族、傣族等多个民族。仅1日、2日,村里就迎来了3500多位游客。”富民村党总支书记俞新表示,希望以活动形式搭建交流平台,让汉族群众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真没想到,老家居然有品质这么好的蓝莓。”3日一早,从无锡返乡过节的徐慧敏带着女儿来到了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通长江利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
大棚里,一排排饱满圆润、如蓝宝石般的蓝莓果挂满枝头,徐慧敏和女儿手提小篮,穿梭在蓝莓丛中。“这不仅是一次舌尖上的味蕾之旅,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她说,工作人员讲解了蓝莓的生长过程,还耐心教女儿怎么判断蓝莓的成熟度、如何采摘不破坏果粉等知识。
“假期里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的很多,尤其是看见这么大颗的蓝莓,小孩子都特别兴奋。”公司技术负责人冯玺介绍,他们给游客讲解了蜜蜂如何授粉、水肥管理、新型农业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等,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很多游客感慨,我国的农业一直在进步,早已不是印象中传统农业的样子,甚至还有的家长考虑未来让孩子选择农学专业。”
旅游的风,从城市吹到了乡村,游客从传统的逛景点转为亲近自然,感受充满烟火气息的乡村慢生活。一方面,久居城市行色匆匆的都市人,选择在节假日携三五好友到田野乡间,远离喧嚣尽享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带来助益。
“南通休闲农业已基本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铺开的格局。”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钱允辉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82个,其中培育了45家全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拥有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6个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并成功创建了1个休闲农业精品区和1个休闲农业重点县。去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19.9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9.66亿元。
发展乡村旅游,是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引客下乡”更要长久留客。如何创造更多“看头”引客,用更多体验留客,是乡村游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聚焦沿江、沿海、城郊休闲农业核心发展带,做好“乡产、乡食、乡宿、乡游”文章,创响“乡悦四季通韵浓情”休闲农业品牌。
“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土味’,即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市委党校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何春红认为,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南通要在深入挖掘江海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注重集聚吸收中国农耕文化精髓,进一步盘活各类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整体协同。要在保留乡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注重与时俱进,通过创新表达、互动体验和现代传播手段,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与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传统农耕文化“可触可感”,更具吸引力。
“提供多元化、精品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余建华建议,针对南通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存在短板问题,政府部门应在强化用地保障、投融资机制、人才引进等要素保障上适度倾斜,构建“财政+金融+社会化”投入机制,探索“集体+农民+市场化”运营模式,营造和美乡村建设旅游基地创建氛围,鼓励与支持示范村整合资源,开发新业态打造成文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