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五一”假期全市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超160万人次——乡村游缘何强势出圈 | 南通发布

特色采摘、钓小龙虾、村里体验篝火演出、帐篷下的“诗与远方”……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半个朋友圈都在村里,乡村旅游再次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方式。

记者昨天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五一”期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综合收入4.09亿元,同比增长12.04%;接待游客160.7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92%。从“到此一游”到“深度沉浸”,“小而美”的乡村游正经历一场供给侧改革。

多种花样玩法  特色项目出圈更出彩

“五一”假期,当各大热门景区再现“人从众”景象时,位于如皋市钱长村的蜗牛艺术营地却凭借“慢节奏、轻体验”的特色,成为众多周边地区家庭出游的新选择。

10万多平方米的大草坪、宽敞的户外露营基地、精致的艺术装置……蜗牛艺术营地于4月18日开营,在这个距离市区不到50公里的乡村旅游点里,没有摩肩接踵的喧嚣,只有天幕下的围炉夜话、非遗手工坊里的指尖匠心。

“我们主打‘沉浸式’露营,在节前就接到多笔‘五一’假期订单,游客有的选择仅租用场地,有的选择‘一价全包’,还有的单独来参加非遗手工活动。”蜗牛艺术营地主理人陈艳介绍。

在陈艳看来,若要促成一场有记忆点的乡村游,关键在于赋予景点故事性与场景性。

这一想法与如皋当前运营乡村游的模式不谋而合。蜗牛艺术营地依托如皋天然的乡村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花木、非遗特色,策划了多项手工课程研学活动,还通过“露营+”搭建城乡互动平台,策划农产品市集、乡村艺术节等活动,既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之慢,又为城市提供深度乡土连接,让都市家庭在“遛娃”中读懂乡土文化。

特色帐篷区内,天幕帐篷宽敞通透,亲友围坐一起谈笑风生;野奢天幕区里,桌椅摆放整齐,咖啡香与茶香交织……据统计,“五一”假期,蜗牛艺术营地不仅延长了开放时间,晚间还邀请了乐队驻唱,每天吸引、接待游客近千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余人,逐步构建起“营地引流—村民就业—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

“不想太拥挤”“找个不太远的地方放松心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挖掘“小众宝藏”乡村。

从机车主题的咖啡馆香气到蓝印花布坊的非遗传承,立足“文化”和“体验”,通州也正逐步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文化与生态交融”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五一”期间,在通州区石港镇,一家机车主题咖啡馆的“爆改”故事同样精彩:白天,这里是机车、咖啡爱好者的打卡地;入夜,通州区文工团歌手的驻唱让小院秒变Livehouse(音乐展演空间)。咖啡馆负责人刘李彬介绍:“假期我们卖出400多杯特调饮品,70%顾客是返乡青年和亲子客群。”

当城市与乡村的边界逐渐消融,“反向旅游”早已超越简单的地理位移。“下个假期,我们咖啡馆的户外烧烤区、亲子帐篷区将上线,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惊喜。”刘李彬说。

强化游客体验  从“观光式”转入“沉浸式”

“不到1小时,小桶就装得满满当当,太有成就感了!”苏州游客刘博文欣喜地说。“五一”期间,海安市白甸镇官垛村的西泊旅游集聚区,三五游客悠闲地坐在小板凳上,随着饵料的投入和钓竿的抬起,一只只龙虾相继出塘,现场不时传来欢呼声。

垂钓园旁,精心设置的龙虾鱼汤特色体验区同样聚满人气。两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锅架在农家土灶上,锅内翻滚着刚钓上来的鲜鱼,奶白浓汤免费品尝,乡土烟火气直抵人心。

体验游览的沉浸感,不仅在于场景营造,更在于“可带走”的记忆。在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域,菜籽油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红彤彤的小番茄圆润透亮,焦屑的香气勾起老一辈的回忆,不少游客争相挑选采买。

“今年首次尝试利用西泊旅游集聚区的优质资源,开辟特色游览区域,没想到人气这么旺!”官垛村党总支书记张承武难掩喜悦之情,“不仅迎来了1000多名游客,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若说白甸的“渔趣”是江南水乡的婉约,那么海门区余东镇富民村、启勇村、新富村三村联办的“‘傣’住夏天 嗨在富民”主题活动,则以泼水节的狂欢点燃了民族交融的火把。

1日午后,富民村民族文化活动区秒变“水世界”: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与游客们手持水盆,在水花飞溅中传递祝福。夜幕降临,篝火晚会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火光映照下,村民与游客手拉手跳起民族集体舞。“这是最特别的‘反向旅游’,不用挤景区,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最炫民族风’。”市民陈女士表示。

当走马观花式旅游逐渐退热,乡村游正以“沉浸式体验”重构农文旅版图。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再是乡村的“局外看客”,而是成为故事的“剧中主角”。

“村里有来自布依族、土家族、傣族等12个少数民族的同胞共54户。仅1日、2日,村里就迎来了3500多位游客。”富民村党总支书记俞新表示,希望以活动形式搭建交流平台,让汉族群众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真没想到,老家居然有品质这么好的蓝莓。”3日一早,从无锡返乡过节的徐慧敏带着女儿,来到了海安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通长江利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

大棚里,一排排饱满圆润、如蓝宝石般的蓝莓果挂满枝头,徐慧敏和女儿手提小篮,穿梭在蓝莓丛中。“这不仅是一次舌尖上的味蕾之旅,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她说,工作人员讲解了蓝莓的生长过程,还耐心教女儿怎么判断蓝莓的成熟度,如何采摘不破坏果粉等。

“假期里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的很多,尤其是看见这么大颗的蓝莓,小孩子都特别兴奋。”公司技术负责人冯玺介绍,他们给游客讲解了蜜蜂如何授粉、水肥管理、新型农业实现机械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等,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很多游客感慨,我国的农业一直在进步,早已不是印象中传统农业的样子,甚至还有家长考虑未来让孩子选择农学专业。”

创新消费场景   “引客下乡”更要长久留客

旅游的风,从城市吹到了乡村,游客从传统的逛景点转为亲近自然,感受充满烟火气息的乡村慢生活。一方面,久居城市行色匆匆的都市人,选择在节假日携三五好友到田野乡间,远离喧嚣尽享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带来助益。

“南通休闲农业已基本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铺开的格局。”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钱允辉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82个,其中培育了45家全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拥有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6个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并成功创建了1个休闲农业精品区和1个休闲农业重点县。去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19.9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9.66亿元。

发展乡村旅游,是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引客下乡”更要长久留客。如何创造更多“看头”引客,用更多体验留客,是乡村游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聚焦沿江、沿海、城郊休闲农业核心发展带,做好“乡产、乡食、乡宿、乡游”文章,创响“乡悦四季 通韵浓情”休闲农业品牌。

“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土味’,即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市委党校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何春红认为,南通要在深入挖掘江海特色文化符号的基础上,注重集聚吸收中国农耕文化精髓,进一步盘活各类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整体协同。要在保留乡土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表达、互动体验和现代传播手段,将其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与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传统农耕文化可触可感,更具吸引力。

“提供多元化、精品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余建华建议,针对南通乡村建设和旅游发展存在的短板问题,政府部门应在强化用地保障、投融资机制、人才引进等要素保障上适度倾斜,构建“财政+金融+社会化”投入机制,探索“集体+农民+市场化”运营模式,营造和美乡村建设旅游基地创建氛围,鼓励与支持示范村整合资源,开发新业态打造成文旅基地。

江苏福禄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尹:“90后”返乡创业“发羊财”

6日,在位于海门区的江苏福禄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90后”新农人陈尹正在联排羊棚里观察新一批小山羊的生长情况。顺着陈尹手指的方向,只见养殖围栏下方,一条条崭新的羊粪自动化传送带正式投入启用。

陈尹在喂羊

“有了它,工人能高效收集羊粪,将羊场废弃物转化为滋养稻麦的有机肥。这样一来,种植业和养殖业可以紧密结合、形成循环,实现降本增产。”作为当地应用“种养结合”进行生态化山羊养殖的先行者,陈尹介绍,公司在山羊养殖场周围流转了700亩土地,进行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并通过羊粪还田、作物秸秆饲喂山羊,能够在降低化肥投入量的同时大大提升作物和山羊的品质。

“今年我们还特意在羊棚里安装了排风扇和隔热棉。而且,我们还会根据羊群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地喂食益生菌,让它们吃得营养均衡。”谈起养羊心得,陈尹如数家珍。而这位“女羊倌”从父母手中接过山羊养殖的交接棒不过五年时间。

2020年,在一家食品饮料龙头企业工作的陈尹,回乡看到从事养羊产业的父母既要负责山羊养殖、屠宰,又要落实订单、按时配送,比较劳累。于是,陈尹决心辞去工作,返乡帮助父母创业。

她深知,走深加工全产业链道路,才能切实改变山羊养殖业落后的现状。2020年5月,正式成为“羊二代”的陈尹,在父母的支持下,陆续带领公司扩建升级羊棚、增租流转土地、更新设备、完善屠宰线,完成了小作坊向专业化农业企业的初步转变。

彼时,除了活羊销售,陈尹还注册了“羊玺鲜”“芙禄喜”商标,积极开发真空包装的羊排、整腿等生羊肉产品,并与食品厂合作,制作出独具海门风味的熟制羊肉产品,走上了品质化、品牌化、链式化的发展道路。不过,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底,活羊价格波动较大,有时加工后的羊肉产品收益还不如活羊销售。陈尹也曾有过动摇,怀疑自己坚持走深加工道路是否正确。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21年起,随着品牌的打响和市场的认可,来自高端餐饮店的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加工产品的经济效益逐步赶超活羊销售。每年10月份进入销售旺季,羊肉礼盒、盒装羊肉供不应求。陈尹说:“今年我们预计出栏山羊6000头左右,深加工产品比例将占据大头。”

眼下,在公司最南边羊棚外围的草地上,一群“小耳朵”羊正悠然自得地吃草、撒欢。陈尹介绍,这是长江三角洲白山羊,也就是纯种的海门山羊。虽然它们肉、皮、毛兼优,但因为个体小、生长周期长、价格优势不明显等掣肘养殖因素较多,受到养殖户的冷落,其纯度也出现衰退。

“既然从事了山羊养殖产业,我就有义务将纯种的海门山羊群体发扬光大。”带着这样的信念,2022年,陈尹和父母从海门白山羊保种繁殖研究所采购了100只带着芯片、族谱的“小耳朵”羊,开始进行提纯扩繁。他们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产学研究,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已经扩繁了近1000头“小耳朵”羊。

“我始终怀揣着一个念头,那就是要干出些与众不同的事业来。”去年,陈尹在维护好线下实体门店、运营好线上销售小程序的同时,又开拓了直播渠道,全力培育私域流量。仅一个月时间,就成功售出了近两百单产品,并带动了线下实体销售。但陈尹远未满足于此,她已经开始为今年销售高峰期的到来提早谋划布局。

“今年,我打算建立一家属于自己的食品厂,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还能大幅提升产能,进一步拓宽产品销路。”陈尹透露,她计划打造线下羊肉体验馆,采用明厨亮灶的经营模式,让顾客沉浸式品尝羊肉,带动羊肉产品的销售;同时,设计小包装的即食羊肉,作为走量款产品推向市场。 

记者 陆薇

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培训班举办  90余名代表集中参训

近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供销合作总社举办全市农药地膜科学使用及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培训班,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来自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供销系统相关负责人、技术骨干、回收站点负责人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等90余名代表参训,共谋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本次培训特邀省内植保、蔬菜等领域专家,围绕农药地膜科学使用、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蔬菜绿色高效种植等展开深入指导。专家团队通过“农药安全使用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专题讲座,结合案例分析与互动答疑,为学员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据统计,2024年我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率为97%,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统筹协调农业稳产保供与绿色发展,持续完善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强化政策引导与监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筑牢生态根基。

通讯员 洪春花 吴骥飞 记者王颖

扬州大学专家一行来通  专题调研渔业机械化工作

日前,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尤玉军一行来通,围绕推动渔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在如东华通水产品有限公司,调研组深入育苗室、加工室,察看条斑紫菜育苗、一次加工等设施设备,听取企业负责人介绍紫菜生产流程,机械除藻和酸处理等设备研发试验情况。在如东县何丫村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片区,调研组走进养殖温棚,察看养殖设施,了解增氧、自动投喂、起捕设备使用情况。调研组还前往养殖滩涂,现场了解文蛤养殖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南美白对虾虾苗充氧打包、自动投饵、起捕,贝类采捕,条斑紫菜育苗贝壳铺排、清洗,鲜紫菜采收后打包装车,紫菜一次加工杂质去除等设备研发或优化进行交流研讨。

双方表示,要以海洋渔业机械化为重点,加强沟通交流,搭建合作平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分品种梳理问题,深度对接企业,运用工程化思维和现代化设计方法制定研发方案,共同承担项目,推动成果落地,以渔业机械化助力渔业现代化建设。

通讯员 朱赟杰

由沿江农科所选育的薄皮甜瓜  “通翠6号”成优质推介品种

工作人员查看甜瓜新品种长势

日前,记者从江苏沿江农科所获悉,在山东聊城举办的第十三届绿色瓜菜菌博览会暨第七届鲁西地展品种评鉴会上,沿江农科所选育的“通翠6号”薄皮甜瓜凭借其糖度高、口感好、熟期早、抗病性强等综合优势,从全国2008个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香瓜组优质推介品种。

来自全国多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业企业的2008个蔬菜新品种同台竞技,专家评鉴团最终根据参展品种的一致性、抗病性、丰产性、商品性等标准,选出了165个优秀推介品种。

“通翠6号”是由沿江农科所育成的薄皮甜瓜新品种。该品种为中早熟薄皮甜瓜杂交种,植株长势强健,易坐果。早春栽培果实发育期约30天,生育期约105天,其中,果实呈圆筒形,果皮呈浅绿色,果肉呈黄绿色;单果重约560g,肉质酥脆,香味浓郁。

记者 王颖

我市多措并举织密“护苗网”  推动鳗苗资源可持续发展

“每本捕捞证都承载着生态责任,容不得半点马虎。”日前,市农业农村局渔政处工作人员顾蕾磊指着今年核发的735本鳗苗专项捕捞证介绍。

鳗鱼苗种作为重要渔业资源,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2025年,我市鳗苗累计产量18.02吨,累计产值3.74亿元。

近年来,我市全力构建鳗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全市逐步建立起“捕捞许可、动态监测、联合执法”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严把“流程关”和“审核关”,严格控制发证总量。

在资源保护的背后,是法治的坚实支撑。今年以来,海警、海事、渔业等多部门联合组成“护苗舰队”,针对海上及长江口周边水域苗情特点,已开展3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历时21天出动执法人员1539人次,完成248艘渔船核查、130艘登临检查,查办涉渔案件28起,清退“三无”船筏75艘,以雷霆手段斩断非法捕捞链条。

科技手段也为监管注入新动力。通过北斗定位系统构建电子围栏,结合无人机巡航和渔船信息化管理系统,我市逐步构筑起“海陆空”立体监管网络。“现在出海,电子围栏会实时提醒作业区域,比老式海图精准多了。”渔民陈兴国对此深有体会。

此外,我市配套实施科学观察员制度、渔民法治培训、辅助作业平台标准化管理等措施,形成“督导+服务”“抽查+自查”“监管+协管”的全周期管理闭环,确保参捕渔船100%登临检查。

生态保护的红利也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南通鑫源水产品有限公司现拥有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用于开展成品鳗养殖,可年产商品鳗1200吨左右。近年来,南通累计放流大黄鱼、黑鲷等苗种1.5亿尾,现代设施渔业基地拔地而起。

通讯员崔新 记者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