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大雨大,老弟,你怎么又来了?”8日下午,当暂住在如东县掘港镇掘西村三组、年逾七旬的施水芳、张胜祥夫妻二人,开门后看着眼前发梢还在不断往下滴水的男子,惊喜交加心疼不已,“快进屋拿条干毛巾把身上擦一擦。可不能着凉!”
老夫妇口中的“老弟”,是如东县信访局局长、今年53岁的肖卫华。
这已不是肖卫华头一回冒雨上门了。但逢恶劣天气,对施水芳夫妻这样的服务对象,肖卫华总要实地探访才安心。同事们都知道,若无特殊情况,肖卫华的这一“铁规”绝不会“破例”。
施水芳主动向记者介绍,她家整整拖延17年的为难之事,在如东县委县政府和县信访局关心下圆满获解,压在全家人心尖上的一块巨石终被搬开。
任职5年间,通过肖卫华等如东信访干部协调并推动解决的类似之事还有很多。一组数据无声地予以佐证:肖卫华到岗时,堆积在案头的“老户”积案达130多起,如今已降至10多起。
“我是典型的‘草根’,一直摸爬滚打在一线。我的体会是,要牢记和服务对象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之以法,把信访工作真正做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肖卫华坦言。
如东县是临海大县之一,拥有100多万亩滩涂;洋口港开发建设过程中,涉及渔民生产工具的征收,一些渔民心有怨气。其中一户渔民家庭经济较为拮据,妻子又身患癌症,女儿还在上学,紫菜养殖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肖卫华了解涉事渔民的困难处境后,不但自掏腰包帮扶,还动员其他干部一起出资相助;同时,在向省自然资源厅咨询相关政策的“边界”后,又在法规允许范围内为一家人提供了优惠条件,终于帮涉事渔民摆脱了困境。
如今,这户渔民的女儿已毕业并找到心仪的工作,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喝水不忘挖井人”,至今全家人仍对肖卫华等爱心人士感恩不已。
如东县曾接收不少三峡移民。因种种原因,个别三峡移民生活曾经遇到过困难。其中一位上访户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两个男孩的上学费用让家人备感吃力。
“上门探望这户人家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谁家没孩子?谁的父母不期望儿女成才?我和爱人一商量,决定资助兄弟俩从初中到大学的学费。一家爱心企业听说此事后,也主动捐款相助。”肖卫华从手机中翻出当年和帮助对象的合影照片、聊天记录,欣慰地说,“现在,两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并顺利就业。而我,也被他们当成了家庭一员!”
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让肖卫华和他的同事们以真情实意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事件的消弭。在肖卫华带领下,如东信访局被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信访局评为优秀集体,成为江苏省信访系统先进集体。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肖卫华现场交流的矛盾排查“四排四到位”等常态化工作机制,赢得掌声阵阵……
室外,风骤雨急;室内,暖意融融。记者采访现场不时漾开欢声笑语。
“托你的福呵,老弟!”张胜祥一边为肖卫华泡上热茶,一边连声致谢,“我们一家人马上就要搬进掘港城里地段好、环境佳的漂亮商品房,安居乐业好梦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