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母亲节应成为反思性别分工的契机 | 南通发布

母亲节临近,鲜花和祝福铺天盖地。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伟大”“无私”作为对母爱的最高褒奖。然而,在这一片温情的背后,我们也许更应该静下心来,去“看见”那些沉默而沉重的现实,那些在“母爱光环”掩盖下,被忽视的付出与透支的身心。

产后抑郁的常常是母亲,去学校开家长会的大多是母亲,社交媒体上辅导作业被气到崩溃咆哮的也多是母亲,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也往往让母亲承受更多的情绪与健康代价……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性别分工失衡的缩影:为什么育儿被默认为母亲的责任?为什么父亲“帮忙”带孩子就能赢得赞扬,而母亲全天候的付出却被视为应当?这不是个体的选择问题,而是根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的长期偏见。

因此,母亲节不应仅仅停留在歌颂母爱的表层,而应成为反思性别分工、打破“母职神话”枷锁的契机。我们需要呼吁社会正视育儿的集体性与公共性:父亲应当被鼓励、被期待、也被制度性地支持,能够平等、主动和深度地参与育儿,而不是“搭把手”。这意味着,家庭内部重新划分责任,社会制度层面提供切实的举措和保障——比如更加灵活且对称的育儿假制度、更普惠的托育服务,以及对职场母亲与父亲更公平的待遇。

令人欣慰的是,相比以前,男性的育儿意识在增强,社会对男性参与育儿的期待也在增强。比如各社交平台,常能看到不少“全职奶爸”的身影,有的用短视频记录带娃日常,分享育儿知识、辅食制作和亲子游戏经验;有的聚焦于传递育儿理念,不断输出关于儿童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学习成长的理论。比如2023年,在浙江宁波某小学举办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就要求孩子的父亲必须参加;2024年,上海一家商场设立了“男亲子卫生间”,配备专门给小月龄宝宝换尿布的折叠篮,折叠篮放下后的高度接近男性腰部;今年年初,深圳一家商场也增设了“超级奶爸区”,室内配有冷热水、加热湿巾、奶粉冲泡区和放置台,为奶爸提供便利。尽管全职爸爸的总数仍不算多,尽管家校配合、公共资源促进父亲参与育儿的“用心之举”还较为稀缺,但只要出现了,就值得点赞和推广。

在呼吁打破“母职神话”枷锁的同时,还需要警惕另一种极端,那就是刻意追求“男主内、女主外”“全职奶爸”,以及对全职母亲的自贬和群嘲。这些本质上属于矫枉过正。其实,由谁主内和谁主外不是绝对的,而应该充分尊重家庭中两性各自的潜能,做到合理分工、协同配合。只有当育儿成为父母双方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女性才能真正从母职的过度负担中解放出来,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

母亲节真正的礼物,不是让母亲在歌颂中负重前行,而是承认她们有权利脆弱、疲惫甚至崩溃,有不做“超人妈妈”的自由。让我们撕掉贴在母亲身上“伟大”“无私”的标签,把感恩与颂扬转化为关怀的力量,以更务实的行动,赋予这个节日新的内涵:推动父亲的平等参与,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打破束缚母亲的性别刻板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母亲节不仅是对母爱的礼赞,更是对两性平等与家庭和谐的承诺。这不仅是为了母亲,也是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幸福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正如一位小学校长所言,“爸爸不缺位、妈妈不焦虑,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