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通发布记者接到一则求助信息:海门区悦来镇三其村的一对夫妇因接二连三遭遇变故——男主人两次开腹手术掏空家底,患病妻子每月药费过千,20年前领养的儿子离家成陌路,当前生活已无力支撑,遂向“关爱一线牵”栏目发来求助。
7日,记者在三其村党总支副书记邵林磊的带领下,上门探访这户家庭,真实记录他们的故事,希望能获得社会好心人的帮助。
两次大手术,压垮本就拮据的家庭
初夏麦浪翻滚,刚见到张国飞时,他正佝偻着腰在门口的田里劳作。见我们到访,他赶忙上前,黝黑脸庞上浮现出憨厚的笑容——这是记者初见该求助者的第一印象。
踏进家门,张国飞用袖口擦了擦板凳,示意记者坐下。他身上那件褪色的旧衬衫,领口磨得发毛,脚上的解放鞋开了胶。放眼全屋,墙角堆满农具,锄头、镰刀、扁担横七竖八地躺着,全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时针拨回2024年4月9日深夜。突如其来的腹部剧痛让张国飞难忍之下联系了邻家叔伯哥哥,哥哥骑着电动车将张国飞送去悦来镇医院,医生初诊后便让张国飞赶紧转院去大医院,“可能是胃穿孔。”
“海门医院的CT片子上显示我的肠子破了个洞。”张国飞用开裂的双手比划着肚子拘谨地说。首场手术自费5万元几乎耗光了这个家所有的积蓄——要种多少亩地、卖多少担麦子才能填平?
更残酷的是,2024年9月7日,第二次手术的通知单又来了。原来首次手术时,医生为保命在他体外做了造瘘,如今需要开腹将肠管复位,两次手术共计花了8万元。
逆子难教养,二十余年亲情终离散
命运对这个家庭的戏弄远不止于此。
20多年前,张国飞夫妇领养了一个男婴,取名张成。那时他们尚不知道,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将在多年后亲手撕碎这个家最后的温情。
“这孩子从小就不老实,小偷小摸不断,村里人见了都绕着走。”村民们提到他们家领养的儿子张成,总是摇头叹气。据介绍,张成自幼就不学无术,还攀比心重、追求享乐,成年后,不仅不对父母尽孝心,还在社会上坑蒙拐骗,造成了不少坏影响。
前些年,声称在外打工的张成因偷窃手机被拘。这件事彻底让老两口寒了心,实在无力抚养的夫妇俩向法院递交了领养合同作废的申请。如今,张国飞房前屋后的几亩薄田成了全家唯一的指望。春种秋收年复一年,刨去种子化肥,全家每年仅有2000元的进账。
当记者问及张国飞为何不申请低保时,邵林磊解释道,按照政策,要等到张国飞满60周岁才能申请农保,眼下的日子全靠亲戚接济和村里的临时救助,“领养合同作废也是无奈之举,希望等三年后张国飞符合申请低保年限时,可以多申请些……”
病妻吃药贵,万元救助金难解急困
在和张国飞交流时,其妻子祝云坐在一旁一直默默抹泪。今年刚50岁的她嘴唇和脸色都微微发紫,走路略显蹒跚。
原来,祝云年轻时就患有心脏病,一干重活或气急就会发作。2023年9月,祝云的心脏病再次发作,辗转南通、上海多地,最终在上海的医院进行了微创手术。在给她的心脏搭起生命的桥梁后,这个家每月也背上了千元的“保命钱”。
“等这盒吃完就不吃了……”祝云从里屋拿出一盒药,盒内药品已所剩无几。张国飞解释,因药费高昂,家里仅靠自己种地无力支撑,“实在是没钱吃了。”现场顿时陷入安静,大家都清楚断药对心脏病患者意味着什么。
2024年,三其村党总支部联合悦来镇人民政府对张国飞一家进行两次临时救助,但一万多元对这个家来说却是杯水车薪。
“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尽管身处悲苦困境,张国飞始终保持乐观,告别时一再叮嘱,“谢谢你们,我相信日子总会有办法往下过的。”
这个被命运摁在泥土里反复摩擦的庄稼汉,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挖掘着希望的微光。如果您愿意伸出援手,请联系“关爱一线牵”栏目。有了社会的关爱,相信张国飞一家在这个夏天会迎来不一样的境遇。
(文中求助人夫妇及儿子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