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平台”高效解难 “136”分级解纷 | 通州三级综治中心兜起百姓烦心事 | 南通发布

 9日,走进通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通快办”与矛盾调解“通快调”两大平台高效运转,多部门协同入驻,来访群众通过“一站式”服务窗口,便捷高效化解各类烦心事。

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平安通州的基础工程,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通州样本。今年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施以来,通州区着力构建“区级统筹规划、镇街精准攻坚、村居源头化解”的递进式治理体系,形成分层治理、协同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当地专题研究出台《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方案》,投入专项资金推进“江海圆融汇”区级主阵地建设。新建的5468平方米综治中心,整合12个职能部门资源,入驻150余人,创新设置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平台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双平台”运行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法律服务的无缝衔接。

3月28日凌晨,在通州区综治中心的协调下,困扰十总镇沧南居长达6年的毛巾厂买卖纠纷成功化解。涉案双方在法院、公安等部门见证下签订和解协议。这起纠纷始于2018年厂房买卖合同争议,矛盾双方多次诉讼未果,今年3月矛盾再度激化。通州区综治中心接报后迅速组建由政法、属地政府等组成的专项工作组,通过20余次“背靠背”调解厘清争议焦点。最终,调解团队创新运用“利益平衡法”,推动达成厂房产权归属及经济补偿协议,当事人当场承诺息诉罢访。此次成功调解也为同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提供了“综治中心三级联动+利益平衡+多元化解”的调处样板。

做实区级、做强乡镇、做精村居,通州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三级综治中心阵地建设。目前,兴东、先锋等8个镇(街道)已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3个镇正在新建,3个镇完成升级改造。川姜镇在华融和生国际商业广场租赁600多平方米投资500余万元按“五个规范”要求打造综治中心。石港镇对综治中心的功能布局、人员配备进行优化调整,让运行机制更加流畅。该区村级单位则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按照集约、实用、便利原则打造“综治中心服务站”,实现村级全覆盖。

实效为先,特色培育。东社镇根据本镇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较多的实际,特邀本镇全国人大代表孙春梅,在镇综治中心成立“春梅调解室”,组建律师等参与的调解团队,创新“田间会诊”“云端调解”工作法,既解法结也解心结,今年以来累计化解土地流转纠纷17件,有力保障了全镇2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西亭镇通过阵地改造让带着“气愤”而来的群众带着满意而归,信访量同比下降34%。平潮镇“老兵调解室”成功化解涉军纠纷27起。

“这个工伤赔偿案涉及3个镇区,区中心协调后3天就解决了。”在通州区综治中心,劳动仲裁员小王展示着“136”分级化解机制成效。该机制推动60%矛盾化解在村、30%解决在镇、10%区级统筹,村级通过入户走访、滚动排查及时掌握纠纷线索,运用就地调解、德法融合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筑牢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针对村级无法解决的复杂矛盾,镇级综治中心联合公安、司法、劳动等部门开展专题研判,通过“公调对接”“访调对接”等机制推进化解。‌区级针对跨区域、涉众型重大矛盾,由区级统筹法院、检察院等专业力量介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工作组予以攻坚化解。同时,配套建立信息闭环机制,实行“日收集、周研判、月报告”,网格员每日上报纠纷线索,镇级每周分析风险点,区级每月汇总研判趋势,形成动态预警台账,建立24小时应急联动渠道。今年以来,通州三级综治中心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570件次,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