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高新区首届产业对接会“火花”不断:150余家企业“面对面” 现场催生18个项目 | 南通发布

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校企合作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金融活水精准滴灌……9日,一场如皋本地企业的“聚会”——“融链成势 赢在高新”如皋高新区首届产业对接会不断擦出合作火花,18个项目现场签约,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资源的深度融合。

一踏入展馆,扑面而来的是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气息——150余家重点企业火力全开,精心展示各自的产品风采和创新成果。此起彼伏的洽谈声中,暗涌着无限商机。

在南通市光硅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前,前来交流技术与应用的潜在合作伙伴“络绎不绝”。项目研发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自主研发88项核心技术专利、荣获100多项科创大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吸睛的履历,现场成功签下一单。

“我们与新落户的江苏朗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进行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进行分布式能源电站的投资和建设,帮助企业节能增效。”在公司总经理王超群看来,此次产业对接会,让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有效推广了出去,提高了供需产品的对接成功率。“现场我们还与一同参加对接会的江苏森美、佳明印机等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只要企业之间“看对眼”,双方就可现场“手拉手”。

江苏森美生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去年刚在如皋高新区“安家”,是一家专注于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总经理曹宝强守在展位前,只要遇到谈得来的上下游企业,都会与对方互留名片、热情交流。令他惊喜的是,不仅牵手上游企业金鹰集团,拿到了原材料供应项目,还与网易精选现场达成开发南美市场的合作意向,直呼“这次活动收获不小。”

与曹宝强一样,江苏国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副总顾维民直言“不虚此行”。在过去的一年里,企业向风电叶片厂家供应的碳纤维拉挤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目前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然而资金是个缺口。“在这场对接会上,如皋农商行为我们注入新的金融活水,初期授信金额3000万元。”

在活动展区,如皋高新区还特别设立了“洽谈速配区”等特色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保障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的高效性与保密性。经过一天的智慧碰撞与深度交流,产业对接会成果颇丰:18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涵盖企业协同、银企赋能、校企共育多个领域。

政府“牵线搭台”,不仅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面对面深度对话,还搭建起产业、金融、人才协同发展的桥梁。当天,22家银行为企业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实现资本要素与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2家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人才直通车,构建产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定向输送通道。

“与企业合作的‘订单班’培养模式,可以为企业输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技术技能人才。”如皋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贾建军代表学校,与不久前从苏南落户如皋软件园的江苏左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他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与如皋软件园多轮洽谈,共建电商产业学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技术攻关。

尽管线下的产业对接会结束了,但线上仍保持“进行时”。如皋高新区经发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将区内160家重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工艺的介绍进行了汇编成册,在网上进行发布,向市内外企业进行推介,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线上对接空间。”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转移呈现出新动向,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更加凸显。如皋高新区举办的首届产业对接会,恰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以融链成势为主线,以项目合作为支撑,促进全区产业上下游的要素互联、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如皋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薛煜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成长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更加注重企业扩能升级和产业链补链强链,切实发挥好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十条”政策驱动作用,推动企业抱团发展、积厚成势;另一方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设更多的合作平台和应用场景,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