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课”成为城市青年新“夜”态——看一座城如何用一节课“留”住年轻人的心 | 南通发布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南通城的烟火气中开始升腾起另一种热气: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灯火通明,20余名年轻人正跟随老师练习发声,教室不时飘出美声二重唱;自由搏击馆回荡着拳套互击的轰鸣,非遗工坊里铜丝与珐琅釉料在指尖起舞……300多名青年开启“夜间充电模式”。

记者从团市委了解到,南通市第三期青年夜校已于近日正式开课。本期夜校不仅将课程扩容至科技、文化、艺术等15门精品课,更不断整合资源,健全“一中心多分校”的运行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设多个分校,让更多青年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就近“入学”。

课程扩容:从“兴趣社交”到“技能深耕”

“以前觉得夜校是‘都市青年版老年大学’,现在真香了!”4月18日开课当天,在市区一家国企工作的周晓冉正捏着刚完成的珐琅托盘,铜丝掐出的花瓣在灯光下流转着珠光,其他学员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埋首于掐丝、点蓝工序。

相比第一期,本次青年夜校主办方聚焦人才“碎片化学习、场景化社交”需求,搭建全领域学习矩阵,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课程,将课程增加到15个,覆盖领域也从兴趣拓展向技能提升延伸。据了解,本期课程共招募386名青年学员,所有名额均在网上开放报名一分钟内报满。

课程扩容、时间灵活的背后,是主办方精准的“用户画像”。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发展部工作人员吴佳培介绍,每一季课程结束后,中心会向学员发放问卷调查表:“大家喜欢的夜校课程有哪些”“课程地点的设置有无建议”……“大家有的想要收纳课,有的想要健身班,我们都尽可能地去满足。”吴佳培说。

同样,针对上课地点、时间也做了部分“微调”:为了让青年有更多的选择,便在市区南北错峰排课,让住在中创区和城北的青年都能轻松上课;课程上课时间也灵活错开,“过去像‘一刀切’排课,现在尽可能迎合青年的时间。”

对于自由搏击课程老师吕琦来说,从教小朋友到教青年人的角色变化中,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新奇感”。“在小朋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给予鼓励,而青年人同样也需要情绪价值。”在发现青年学员更关注实战技巧时,他也将课程拆解为“体能+战术”模块。

而课堂外,教师手册的细则同样严苛:不仅让授课老师提前准备教材、教具、PPT、视频等教学资源,还要对缺勤学员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至相关负责人,扰乱课堂秩序者也将被计入“黑名单”。

分校网络:从“中心辐射”到“全域渗透”

“公司楼下就能上课,再不用跨区赶路了!”在卫健委分校,中医课堂飘着艾草香,学员陈昊正对照人体模型标记穴位,“夜校丰富了我的夜生活,更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次上完课都让我感到收获满满,浑身充满了活力。”

这种“课程跟着青年跑”的场景,便是本次青年夜校的创新点之一。

本期夜校创新性地构建“一中心多分校”模式,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主阵地,联合卫健委、供电公司等设立行业分校,并将课堂延伸至创新区等青年集聚地,与周边科技企业形成人才“引力场”。

“可以说,青年的目光聚焦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找课程资源,卫健委分校开设中医养生课,创新区分校主打数字化技能,让课程与区域特色、青年职业属性深度绑定。”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发展部部长丛陆宁说。

如今,各县(市、区)、合作单位开设的分校如同毛细血管渗入城市肌理,课程排布更加精密,上课时间更加灵活。而本次青年夜校更具突破性的,是课程思政的柔性植入。

“青年抗拒说教,我们就把‘大道理’变成‘小切口’。”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韩玉兵介绍,海安分校和当地党校等部门合作,专家在课程前会插入15分钟的思想引领内容,将政策解读融入实操环节,既不影响课程,“浸润式”思想引领成效也会更加显著。

制度创新:从“松散社交”到“成长契约”

对于学员来说,这次夜校的“学校味”更浓了。

“现在每次来都要打卡签到,缺勤三次就取消上课资格。”学员王茜展示手机里的电子课程表,“以前会觉得是个社交的场所,现在更觉得是个被认真对待的课程,所以更加想要学习掌握一些技能。”

本次3.0版的夜校引入了高校的管理模式:教师须提前一周提交数字化教案,学员在课堂也禁用手机。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此严格的制度设计意在推动“社交型参与”转向“成长型投入”,“我们要让青年把‘抢课’的热情转化为坚持学习的韧性,秋季班也会开设如亲子班等更加有新鲜感的课程。”韩玉兵说。

这种“严肃感”反而催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非遗绒花教师周敏(化名)发现,课后,学员们会拿掐丝珐琅的作品来“对答案”,询问化学固色的原理。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近年来,南通凭借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贴心的服务政策,吸引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纷至沓来。依托青年夜校这一平台,从兴趣社交到技能深耕,从单极辐射到全域生长的夜间学习业态,青年夜校也正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