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职教融合 打造美育新格局 | 江苏工院首届非遗·创意市集火爆校园 | 南通发布

近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里举行了一场“非遗·创意市集”活动,吸引了蓝印花布文创、陶艺、手绘丝巾等非遗作品参展,现场也有不少师生前来参观购买。这是该校美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该校创新“非遗+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张蕾大师工作室带来的刺绣香包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品将传统蓝印技艺与刺绣完美融合,在保留非遗精髓的同时展现了时尚创意。李楠老师指导学生设计的手绘丝巾,以江海文化为核心创作灵感,将南通独特的江海风情与传统绘画完美融合。毕业生创业展区同样亮点纷呈。2025届毕业生、户金莹和潘静等同学的毕业设计,为“小物有物”工作室带来了富有生命力的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体验。这些产品以非遗文化为底蕴,从非遗工作坊汲取灵感精心设计。每一件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也闪耀着同学们创新的光芒。

近年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大美育”育人新路径,率先成立了CMF美育实践创新中心和数字时尚与非遗延展设计研究院,将美育实践教育、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工作体系。学校聘请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龚建军、郭承毅等工艺大师担任导师,开设了20余期非遗工坊,让学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

“我们致力于构建‘传统工艺数字化’的创新培养体系,引入新质技术推动技艺传承从‘作业’到‘作品’再到‘产品’的跃迁。”据江苏工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任健介绍,该校已创新提出“一核两融三阶四维五创”的美育工作框架,将美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截至目前,江苏工院正通过创意摆渡产品创新与孵化中心等平台,利用沉浸式研学、美育成果展演、艺术名家讲堂等多元载体,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构建“理论浸润—实践体验—成果转化”的立体化教学场景,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教学实效。该校学生制作的板鹞风筝文创作品,获得市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落地成为了真体面、有脸面、上台面的南通非遗“伴手礼”。“很高兴看到我的非遗设计能够转化成产品,并受到大家的喜爱,让我更加有信心面对今后的‘创意设计之路’。”正在市集上展示作品的毕业生江瑾涵说。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将这种模式,打造成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品牌。”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喜恒表示,未来,学校将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理念,继续深化美育改革,大力培养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让非遗传承在职业教育中绽放新的光彩,也让南通“新商科”思维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特色美育实践与探索,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