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缺村开展党员与青少年研学成长之旅活动 | 南通发布

在康熙御笔《操舟说》手卷展柜前,十岁的陈小雨踮起脚尖,目光紧锁玻璃内泛黄的纸页。身旁的老党员刘振国轻声解读:“看见没?三百多年前的皇帝就明白,治国如操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水’,就是我们老百姓啊。”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手指在空气中摹写“民为邦本”的墨迹。这一幕发生在海安市博物馆特展厅。

为厚植文化根基、传承历史薪火,近日,刘缺村党总支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综合文化中心、团支部、关工委、妇联、未成年人工作驿站组织党员代表与村青少年走进海安市博物馆,沉浸式参观“学霸”康熙特展,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智慧力量,奏响文化传承与党性教育的“协奏曲”。

踏寻红色印记:从乡土记忆到家国情怀

活动现场,海安市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物为脉络,向参观者铺展海安千年文明长卷。青铜器的古朴厚重、陶瓷器的精巧纹饰、书画作品的笔墨神韵……在讲解员的生动解说下,青少年们化身“历史探索家”,时而凑近展柜观察文物细节,时而拿出纸笔记录知识要点;党员们则主动担任“文化引路人”,结合自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时代故事,让冰冷的展品化作鲜活的历史课堂。


对话“六边形学霸”:康熙的知行启示录

步入“学霸”康熙特展,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就此展开。展览以“好学、善思、笃行”为主线,通过历史文献、宫廷器物、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立体呈现康熙皇帝在治国理政、天文历法、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青少年们被康熙勤勉治学、博采众长的精神深深吸引,在“康熙书房”模拟场景中,孩子们争相体验古籍翻阅、书法临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党员们则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探讨古代贤明君主的治理智慧对新时代党员担当作为的启示,现场学习氛围热烈。

“原来康熙皇帝不仅精通治国,还痴迷数学和天文,他真是一位‘全能学霸’!”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小李兴奋地说,“我也要像他一样,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老党员王同志感慨:“此次活动将历史文化与红色教育结合,既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党员从历史中汲取了奋进力量,意义非凡。”

探访民族脊梁:韩国钧故居的精神叩击

研学最后一站,众人来到韩国钧故居。青砖黛瓦间,古朴的厅堂、陈列的手稿与生平事迹展板,无声诉说着这位爱国民主人士“不为权位屈,不为威武移”的崇高气节。党员们带领青少年漫步庭院,讲述韩国钧力促团结、抗日救国的故事,在“仙鹤堂”前感悟其清廉自守的品格。老党员吴秀兰抚摸着斑驳的木门感慨:“这些故居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孩子们认真聆听,用笔记下触动心灵的细节,纷纷表示要以先辈为榜样,做有家国担当的时代新人。

研学尾声,党员与青少年开展了一堂分享感悟。老党员王为圣鼓励孩子们:“今天看到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先辈的智慧与精神,希望你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青少年们纷纷表示,要将研学中的收获转化为学习动力。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党员与青少年沟通的桥梁,更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历史知识与红色精神“活”了起来,为青少年的成长注入精神养分,推动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次研学之旅,不仅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认知历史、启迪智慧的窗口,更通过党员与青少年的互动学习,实现了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刘缺村党总支书记表示:“文博研学是传承文化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文化’融合模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策划更多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让红色精神与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