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回响 浩气长存 | 抗击日寇暴行 南通城乡兴起救亡运动 | 南通发布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地区曾发生过反“扫荡”、反“清乡”等一系列抵御日军侵略的战斗,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谱写了不屈的战歌。今日起,南通日报社、中共南通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联合推出“山河回响浩气长存——江海抗战印记全媒体行动”特别报道,追寻历史足迹,讲述传承故事。敬请关注。

 


重返战地

“血泪滩”上,警钟始终在回响

日军在南通犯下的滔天罪行,是烙刻在南通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崇川经济开发区(观音山街道)二桥社区,是1938年“川猫儿河惨案”的发生地。为铭记惨遭日军杀害的108名遇难者,198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当地党委、政府在川猫儿河滩建立“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2012年,纪念碑迁至世伦路西、东城花园小区东侧现址。6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有群众在此自发祭奠、缅怀,69岁的任建华老人向众人讲述了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

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

“那一场劫难,我们任家18口人,16人惨遭杀害,仅有我的祖父和年幼的父亲幸存下来。”任建华从小就在祖父任玉坤的口中知道了日军在川猫儿河滩惨绝人寰的杀戮暴行。1938年5月8日,农历四月初九,日军突袭村庄,村民们仓皇逃往川猫儿河对岸避难。“当时,祖母怀有8个月身孕,怀抱未满周岁正在吃奶的婴儿,祖父带着我5岁的父亲,一家人行动不便只能躲进芦苇荡里。”任建华说,丧心病狂的日军见房就烧、逢人便杀,发现芦苇丛中有人,便架起机枪疯狂扫射,又用刺刀向尸堆乱戳,“子弹穿过祖母怀中婴儿的头部,打入祖母的胸膛,两人一下没了性命。祖父3根手指被刺刀戳断,父亲臀部也被刺伤,直到4年前去世时伤疤还在。”

日军纵火焚烧民房

这段刻骨铭心的血泪往事,祖父生前反复向任建华讲述。任建华将它深深刻进脑海,又一遍遍讲给下一代。如今,儿子任雪峰是崇川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着一届届学生来到纪念碑前,让警钟的回响在年轻的心灵中激荡。

“社区依托清明、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日,结合党员活动日、学生假期,经常组织党员、新市民和青少年前往纪念碑开展祭扫缅怀活动,引导大家在回望历史中铭记苦难,汲取前行力量。”二桥社区党委书记成烽说,岁月更迭,川猫儿河周边如今崛起一片现代化居住区,新居民占据三分之二,社区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大家共同铭记这段历史。“每一次肃立碑前,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以史为鉴,就是要让‘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信念代代相传。”

这两天,在石陀港伏击战所在地——启东市合作镇,76岁的退休老党员、“百姓名嘴”朱永继正全身心投入“抗战烽火铁血丰碑”系列宣讲的备课中。作为合作镇关工委“五老”宣讲团的一员,今年暑期他计划为镇上的孩子们带来多场生动讲述,在幼小的心田播撒爱国火种,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伏击日军首次胜利纪念地碑

6月24日下午,记者跟随朱永继来到位于合作镇达育村的伏击日军首胜纪念地,重温那段抗击日寇的烽火岁月。顺着朱永继的指引,沿着石陀港河一路往北,在介山南桥南百米的河东岸,一座红褐色的纪念碑默然伫立,镌刻着1938年春那段烽火传奇。“这里就是瞿犊当年率部伏击日军船的地方,他们埋伏在坟树园里,正对着石陀港河。”这段根植于乡土记忆的抗战历史,朱永继早已铭刻于心,“10多支枪一同朝敌人开火,游击队员们一跃而起扑向敌船,押船的日军仓皇跳上西岸。瞿部首战日军获胜,打破了‘日本兵不能碰’的鬼话,打消了一些人的恐日情绪,也拉开了启海地区全民抗日的序幕。”

悠悠石陀港河静静流淌,见证了昔日的硝烟弥漫,也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达育村的名字,正是为了铭记一位年轻的抗日烈士——管达育。1925年,他出生于当地一个贫苦农家,1940年投身革命,成为苏四区崇启海常备旅特务营战士,历经保卫掘港等战斗。1943年10月,日军途经达育村,正在开会的管达育为掩护同志撤离,在侦察敌情时不幸暴露。他毅然将敌人引走,不幸中弹倒地。面对敌人逼问党组织情况,年仅18岁的管达育咬紧牙关、宁死不屈,遭敌人再次开枪,壮烈牺牲。

烽火岁月铸就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达育村百姓的血脉,化作建设家园的强大动力。如今,一个民富、村美、风气淳朴的新达育正焕发着蓬勃生机,无声诉说着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瞭望未来。”与共和国同龄的烈士遗孤朱永继对此感悟尤深。1949年,父亲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党和政府的关怀从小便深深烙印在他心中。2009年退休后,朱永继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党的知识宣传上,甚至腾出自家住房,创办了家庭党史展览室,开展宣传数百场,成为一名广受赞誉的“百姓名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朱永继语气坚定。对他而言,宣讲抗战历史是永恒的使命。他将矢志不渝地讲下去,让更多人铭记那段烽火岁月,以史为鉴,烛照未来。

专家解读

三大因素奠定南通早期斗争基础

“南通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始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际。”市委党史办党史编纂处处长周磊对此段历史深有研究。他介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无论是群众集会还是学生运动,南通民众都勇于奋起抗争,形成了早期声势可观的爱国运动氛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南通学子踊跃投身前线救护与宣传义演。1935年,如皋进步青年创办春泥社,持续致力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爆发,南通城乡的抗日救亡运动随之空前高涨。面对日军入侵,徐惊百等27名进步青年自发成立抗日义勇宣传队,编辑出版《军民导报》,奔走于城乡之间宣传抗日,极大激发了民众同仇敌忾斗志。这些行动充分印证了南通进步青年始终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缘何早期抗日救亡运动能在南通蓬勃开展?周磊认为根基在于三点:一是南通深厚的文教积淀。南通素为文教昌明之地,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创办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等,进步青年辈出,思想开明,勇于担当。二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有效引领。通过秘密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日宣传指引正确方向,国民党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将军毅然率部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历史作用的佐证。三是坚实的民众基础。南通人民素有爱国传统,崇尚和平而威武不屈,民族意识强烈。《军民导报》每期发行量达3000份,覆盖城乡,广为传阅,足见民心所向。“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南通地区坚实的抗日斗争基础,为之后的全面抗战奠定了重要根基。”周磊总结道。

南通学院抗日传单 

抗战史话

抗击日寇暴行 南通城乡兴起救亡运动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南通爱国青年和各界人士纷起声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支援“一·二八”淞沪抗战,声援“一二·九”运动,发出了抗日救亡、同赴国难的呼声。

日军登陆南通犯下滔天罪行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4天后南通城便遭到日军空袭。8月17日上午9时30分许,从东南方飞来的4架日机俯冲南通城,在白塘桥上空投弹,随后轰炸南通基督医院,炸死19人、伤10人,病房楼成为一片废墟。

南通沦陷警示碑

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5000余人从南通城郊姚港附近登陆。南通城内国民党官员仓皇逃命,守城部队弃城而走,南通城遂告沦陷。日军登陆后,将有三四百户人家的新港镇烧成废墟,杀害数十人;使用燃烧弹,从唐闸河东的育婴堂烧起,沿通扬运河一直烧到南通城郊猫儿桥,300多户人家、4000多间房屋被烧成灰烬,育婴堂内16名婴儿和2名生病少女被烧死。5月8日,日军从易家桥出发下乡“扫荡”,到麻虾子榨见房就烧,逢人便杀,又窜到葛家老园杀死群众25人,随后扑向观河乡(今观音山街道)任家园、张家园,来不及躲避的老人、妇女、儿童藏到川猫儿河边的芦苇丛中,日军丧心病狂地用机枪向芦苇丛疯狂扫射,108名无辜百姓惨遭屠杀。后来,川猫儿河滩被百姓称作“血泪滩”。

27名铁血青年成立抗日义勇宣传队

日军在姚港登陆的当天就派飞机轰炸如皋城,次日侵占如皋城,接着以南通城、如皋城为基地相继派兵出犯茅镇、掘港、汇龙、金沙、西亭等城镇,大肆烧杀抢掠,给南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其间还洗劫南通博物苑馆藏文物,侵占南通学院,设立毒品机构,在各地建立慰安所,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有着反帝爱国传统的南通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斗争。日军空袭南通城后,徐惊百、邹强、钱素凡、吴质、孙卜菁等27名青年组织起来,利用驻扎在南通的东北军111师师长常恩多的关系,成立了抗日义勇宣传队。抗日义勇宣传队名义上隶属第111师政治处,实际上是在中共第111师地下工委领导下工作,经常上街头、下连队去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题材的活报剧引发军民强烈共鸣,徐惊百等人编辑的《军民导报》出版37期,每期超3000份,发行到师属连队及通如海启各市镇,产生广泛影响。

徐惊百

伏击首战获胜鼓舞民众斗志

日军侵占南通、如皋等城镇后,大部分部队调走,造成防务空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国民党地方武装趁机发动几次战斗。1938年3月29日晨,如皋县常备大队攻打如皋城,砸了“大日本如皋宣抚班”的牌子;4月28日,苏四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葛覃率3000余人围攻南通城,毙伤日军近30人,但因派系矛盾未能扩大战果。

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行动中,投笔从戎的崇明县人瞿犊组织的石陀港伏击战产生广泛影响。1938年3月,瞿犊在海门县第五区务本乡(今属启东市合作镇)组建了十几人参加的游击队。4月9日,日军由海门开往启东的2艘运输船通过石陀港,在此埋伏的游击队向日军开火,缴获子弹24箱、自行车19辆。伏击日军首战获胜,打破了“日本兵不能碰”的神话,鼓舞了民众抗日斗志。此后,游击队与启东抗日义勇军合并,多次抗击日军。中共江苏省委派共产党员王进到瞿犊部担任大队政训员后,瞿部指战员的军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攻击南通县土地堂的战斗中取得歼敌5人的战绩,但瞿犊等人却被国民党顽固派视作眼中钉。1939年1月10日,瞿犊、王进被秘密杀害,瞿犊年仅26岁,王进年仅19岁。

王进烈士

瞿犊烈士

采访手记

抗战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80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深处。南通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抗战的生动缩影。伴随着江海抗战印记的采访过程,我们犹如在时光的褶皱里穿行,不断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生动相遇。江海儿女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红色记忆与英勇故事,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1937年的中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残絮;1938年3月,日军在南通近郊登陆。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回望和触摸那段历史,战争离我们很遥远,却又很近。透过泛黄的纸面、老人的诉说,仿佛能看见:侵略者在肆虐,救亡者在募捐,进步青年在疾呼,抗日义勇宣传队在奔走,抗日武装奔赴前线……面对国难、族危,先烈们用热血当子弹、用头颅做堡垒,书写了那份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

在那段艰苦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必胜信念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文艺团体——春泥社,发端于如皋,以苏北救国会的名义编印刊物 《救亡通讯》,创办 《救亡》 十日刊和 《民族解放》 十日刊,犹如一颗颗“信仰的种子”被四散到各地。遥想当年,怀揣赤诚爱国激情的知识学子在春泥社聆听抗战演讲、汲取奋进力量,他们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战救亡的各条战线,让红色星火照亮四方。

岁月奔涌向前,江海儿女的抗战精神、家国情怀在川猫儿河滩、在石陀港等红色地标处得到了新的传承与升华。当我们偶遇自发聚集在“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抚今追昔的人民群众,当我们走进朱永继自建的“党史·永继家庭展览馆”,不期而遇的感动迎面而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也不是埋没于故纸堆的故事,而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坚固基石,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也指引着我们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

80年栉风沐雨,祖国山河巨变,这盛世如先辈所愿。今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铭记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信仰的力量、自强的精神,理解和平与自由的珍贵,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朱蓓宁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