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市粮油高产竞赛结果出炉,根据实收测产结果,如东海青家庭农场的小麦最高亩产达715.5公斤;海门强旺农机合作社的油菜最高亩产达280.8公斤。我市小麦竞赛方平均亩产为580.6公斤,其中600公斤以上的竞赛方有10个,500至600公斤的竞赛方有15个。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仗。今年夏收期间,我市发挥农机快速作业优势,共出动12261台联合收割机、5487台粮食烘干机,累计收获小麦298.3万亩,累计烘干粮食量达95.59万吨。设立86个机收减损监测点,成立66支应急作业服务队,检修各类机具数 3.48万台次,有效满足了夏收的各种作业需求,做到抢收有收割机、入库有烘干机,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将“丰收在望”变成了“丰收到手”。
良田配良机,12261台收割机驰骋田头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在夏收的关键时期,田间一线就成了农业科技装备的“练兵场”。
伴着“轰隆隆”的机鸣声,收割机逐着麦浪前行,一簇簇麦谷瞬间被“卷入肚里”,切割、脱粒、粉碎麦秆等工序一气呵成……小麦收割时节,走进海安五一家庭农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穗低垂、麦浪翻滚。趁着晴好天气,农场的三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田中来回穿梭,不多久,麦谷就顺着收割机的出粮管道倾泻而下,在卡车车斗内堆成一座小山。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记者在走访收获现场时发现,今年夏收期间,我市积极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做文章,引导农户和机手选择合适机具和适宜割期,因田、因时调整参数,最大限度降低收获损失,确保实现颗粒归仓。
“今年我们农场一共种植了2240多亩小麦,从6月6日开始开镰收割,除了家里自有的3台收割机外,还从别的种植大户那儿调了9台,共计用了8天半时间收割完成。”五一家庭农场负责人陆华介绍。
2021年,在海安市农业农村局购机补贴的支持下,陆华自费20多万元购入了一台“久保田”收割机,相比人工收割,更加省时省力。“这台机器一小时能收完8亩麦田,一天就能收割70.80亩,现在农机补贴政策好,今年我还新购入了一台插秧机。”陆华说。
“影响收割机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壤的湿润程度、地形起伏以及作业当天的天气情况等。”今年是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农机手李玉民来到五一家庭农场“跨省上岗”的第5个年头。受到连续降雨的影响,李玉民所工作的麦田倒伏了一小片,给这位颇有经验的“老农机”带来了不小的作业考验,“好在今年收割机的履带宽度加宽了6公分左右,承重力更强,在麦田里行走的通过率也更高。”李玉民说,农场新购入的这些设备不仅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省时省力,还大幅提高了作业精度和效率。
在海安的夏收一线,智能化农业机具相继“上岗”,如陆华一般的购买农机的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加快智能农机应用普及,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0%以上。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杨进介绍,依托海安本地超过1600台收割机的装备保障能力,今年共引进了约210名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专业农机手,今年海安的夏粮收割工作在机械化的助力下高效、有序推进,整体进度较往年提前了3-4天。
5487台烘干机不停歇,粒粒干爽入粮仓
“现在晒麦子完全不用担心天气问题,有烘干设备轻松搞定。”6月中旬,在启东市合作镇曹家镇村朱锦荣家庭农场,一辆辆满载着麦谷的运粮车络绎不绝地驶入粮库,高大的烘干机“加足马力”,传出隆隆的轰鸣声。
麦粒颗粒归仓,抢收只是其中一环。粮食收割后如果不能及时烘干,就容易发霉、变质,在传统的农村公共场地晾晒环境里,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如何晒干就成了难题。
为保障夏粮品质,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大力鼓励即收即储,不仅充分调动、发挥全市烘干机械作用,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烘储技术,改善烘干、储存条件,收获后及时烘干储存,减少粮食收获后的霉变损失。
随着一粒粒饱满的麦谷被倒进烘干机,烘干流水线开始满负荷运转。只需将麦谷通过地坑送入烘干机,机器就能自动精准筛选、烘干和入库,轻松实现作业信息在线感知、生产过程远程控制,大大减少人力干预,还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幅提高了粮食产地烘干能力。
夏粮的高质量入库,离不开烘干处理,将潮粮的含水率降至标准水分,更有利于粮食的安全储存。农场主朱泉宇介绍,目前农场经营土地4000多亩,配套粮食烘干机27台,今年农场共利用20多天的时间,完成小麦烘干7000多吨。“小麦烘干要降到13%以下的标准水分,大约需要烘干机连续作业48个小时。”
2019年起,朱锦荣家庭农场开始扩大烘能,与周围的种粮大户们“抱团发展”。农场装备的烘干机从4台不断增至27台,每年代烘小麦、水稻总量从最开始的不足百吨攀升到15000多吨,辐射周边单季粮田超1万亩,惠及100多个种粮农户。“以前麦粒晾晒完全要靠天气,容易出现虫鼠害损失、容易污染、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现在有了烘干设备,再也不用担心收回来的麦粒发霉、发芽了,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周边大户纷纷感慨。
86个监测点精准发力,机收减损促丰收
选田、选点、划区……机收过后,“麦”过留痕。夏收现场,在通州区石港镇的石东村、睹史院村,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携手通州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小麦机收损失率监测调查。
粮食机收是节粮减损的第一道关口。在传统的小麦机收作业流程下,由于机收技术不完善、农机手操作不规范等原因,粮食在收获过程中常出现碎粒、掉粒等现象,导致大量粮食损失。因此,对麦机收减损进行监测,是提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能力、守好粮食增产“无形”粮仓的重要举措,也为收割机具选择、收割速度调节等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
现场,技术人员根据《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测定方法》要求,就地选择一块样田,随机选取采样点、划分采样区,做好调查记录。通过现场收割、取样、称重等环节,将面积、产量、水分等数据代入公式,测算小麦机收损失率。
“我们初步判断小麦机收损失情况时常用‘巴掌法’,也就是以成人一手掌的范围内,落地的小麦籽粒不得超过4粒。”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颖说,“实际测算时则更加严谨,需要在收获作业后的田块随机选取1个或多个取样区,每个取样区长1米、宽2米,收集取样区域内夹杂在秸秆和杂余内的籽粒、穗头上未脱净的籽粒和掉落在地面的籽粒,脱粒去杂后称其质量,按公式计算每个取样区的损失率。”
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修订的《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机收作业质量标准要求损失率不高于2%;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印发的《2025年“三夏”小麦、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
经测算,与去年相比,今年石港镇机收损失率下降了0.5%,“这意味着每亩田可以多收3公斤小麦。”肖颖介绍。根据田块的实际情况,技术人员还为农机手制定“个性化作业方案”,现场引导农户和机手科学选择作业机型、规划作业路线、调整作业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收获的作业质量。
据悉,“三夏”期间,我市积极整合各类服务主体和服务资源,专门派出3个服务指导组常态化直奔一线,聚焦苗情转化、抗旱补水、病虫防控等重点,推动田管措施落地见效。
“今年,经监测点数据汇总,全市小麦、油菜机收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88%、6.16%,均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为粮油稳产增产贡献了机械化力量。”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处处长查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