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市粮油高产竞赛结果出炉。根据实收测产结果,如东海青家庭农场的小麦最高亩产达715.5公斤;海门强旺农机合作社的油菜最高亩产达280.8公斤。我市小麦竞赛方平均亩产为580.6公斤,其中600公斤以上的竞赛方有10个,500至600公斤的竞赛方有15个。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仗。今年夏收期间,我市发挥农机快速作业优势,共出动12261台联合收割机、5487台粮食烘干机,累计收获小麦298.3万亩,累计烘干粮食量达95.59万吨。设立86个机收减损监测点,成立66支应急作业服务队,检修各类机具数3.48万台次,有效满足了夏收的各种作业需求,做到抢收有收割机、入库有烘干机,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将“丰收在望”变成了“丰收到手”。
良田配良机
万余收割机驰骋田头
麦熟一晌,贵在争抢。在夏收的关键时期,田间一线就成了农业科技装备的“练兵场”。
伴着“轰隆隆”的机鸣声,收割机逐着麦浪前行,一簇簇麦谷瞬间被“卷入肚里”,切割、脱粒、粉碎麦秆等工序一气呵成……小麦收割时节,走进海安五一家庭农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麦浪翻滚。趁着晴好天气,农场的3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田中来回穿梭,不多时,麦谷就顺着收割机的出粮管道倾泻而下,在卡车车斗内堆成一座小山。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记者在走访收获现场时发现,今年夏收期间,我市积极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引导农户和机手选择合适机具和适宜割期,因田、因时调整参数,最大限度降低收获损失,确保实现颗粒归仓。
“今年我们农场一共种植了2240多亩小麦,从6月6日开始开镰收割,除了家里自有的3台收割机外,还从别的种植大户那里调了9台,共用了8天半时间完成收割。”五一家庭农场负责人陆华介绍。
2021年,在海安市农业农村局购机补贴的支持下,陆华自费20多万元购入了一台“久保田”收割机,相比人工收割,更加省时省力。“这台机器一小时能收完8亩麦田,一天就能收割七八十亩,现在农机补贴政策好,今年我还新购入了一台插秧机。”陆华说。
“影响收割机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土壤的湿润程度、地形起伏以及作业当天的天气情况等。”今年是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农机手李玉民来到五一家庭农场“跨省上岗”的第5个年头。受连续降雨影响,李玉民工作的麦田倒伏了一小片,给这位“老农机”带来了不小的作业考验,“好在今年收割机的履带加宽了6厘米左右,承重力更强,在麦田里行走的通过率更高。”李玉民说,农场新购入的这些设备不仅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省时省力,还大幅提高了作业精度和效率。
在海安的夏收一线,智能化农业机具相继“上岗”,如陆华一般购买农机的种植户和专业合作社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加快智能农机应用普及,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0%以上。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杨进介绍,今年共引进了约210名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专业农机手,同时依托海安本地超过1600台收割机的装备保障能力,海安的夏粮收割工作在机械化的助力下高效、有序推进,整体进度较往年提前了3—4天。
粒粒入粮仓
5487台烘干机不停歇
“现在晒麦子完全不用担心天气问题,有烘干设备轻松搞定。”6月中旬,在启东市合作镇曹家镇村朱锦荣家庭农场,一辆辆满载着麦谷的运粮车络绎不绝地驶入粮库,高大的烘干机开足马力。
麦粒颗粒归仓,抢收只是其中一环。粮食收割后如果不能及时烘干,就容易发霉、变质,在传统的农村公共场地晾晒环境里,一旦遇到阴雨天气,晒干就成了难题。
今年,市农业农村局大力鼓励即收即储,不仅充分调动、发挥全市烘干机械作用,还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烘储技术,改善烘干、储存条件,收获后及时烘干储存,减少粮食收获后的霉变损失。
随着一粒粒饱满的麦谷被倒进烘干机,烘干流水线开始满负荷运转。只需将麦谷通过地坑送入烘干机,机器就能自动精准筛选、烘干和入库,轻松实现作业信息在线感知、生产过程远程控制,大大减少人力干预,还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大幅提高了粮食产地烘干能力。
夏粮的高质量入库,离不开烘干处理,将潮粮的含水率降至标准水分,更有利于粮食的安全储存。农场主朱泉宇介绍,目前农场经营土地4000多亩,配套粮食烘干机27台,今年农场共利用20多天时间,完成小麦烘干7000多吨。“小麦烘干要降到13%以下的标准水分,大约需要烘干机连续作业48个小时。”
2019年起,朱锦荣家庭农场开始扩大“烘能”,与周围的种粮大户们“抱团发展”。农场装备的烘干机从4台不断增至27台,每年代烘小麦、水稻总量从最开始的不足百吨攀升到15000多吨,辐射周边单季粮田超1万亩,惠及100多个种粮农户。“以前麦粒晾晒完全要靠天气,容易出现虫鼠害损失、容易污染、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现在有了烘干设备,再也不用担心收回来的麦粒发霉、发芽了,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周边大户表示。
减损促丰收
86个监测点精准发力
选田、选点、划区,机收过后,“麦”过留痕。夏收现场,在通州区石港镇的石东村、睹史院村,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携手通州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小麦机收损失率监测调查。
粮食机收是节粮减损的第一道关口。在传统的小麦机收作业流程下,由于机收技术不完善、农机手操作不规范等原因,粮食在收获过程中常出现碎粒、掉粒等现象,大量粮食损失。因此,对小麦机收减损进行监测,是提升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能力、守好粮食增产“无形”粮仓的重要举措,也为收割机具选择、收割速度调节等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
现场,技术人员根据《主粮作物机收损失监测调查测定方法》要求,就地选择一块样田,随机选取采样点、划分采样区,做好调查记录。通过现场收割、取样、称重等环节,将面积、产量、水分等数据代入公式,测算小麦机收损失率。
“我们初步判断小麦机收损失情况时常用‘巴掌法’,也就是在成人一手掌的范围内,落地的小麦籽粒不得超过4粒。”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颖说,“实际测算时则更加严谨,需要在收获作业后的田块随机选取1个或多个取样区,每个取样区长1米、宽2米,收集取样区域内夹杂在秸秆和杂余内的籽粒、穗头上未脱净的籽粒和掉落在地面的籽粒,脱粒去杂后称其质量,按公式计算每个取样区的损失率。”
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修订的《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机收作业质量标准要求损失率不高于2%;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印发的《2025年“三夏”小麦、玉米、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要求,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2%以内。
经测算,与去年相比,今年石港镇机收损失率下降了0.5%,“这意味着每亩田可以多收3公斤小麦。”肖颖介绍。根据田块的实际情况,技术人员还为农机手制定个性化作业方案,现场引导农户和机手科学选择作业机型、规划作业路线、调整作业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机械收获的作业质量。
据悉,“三夏”期间,我市积极整合各类服务主体和服务资源,专门派出3个服务指导组常态化直奔一线,聚焦苗情转化、抗旱补水、病虫防控等重点,推动田管措施落地见效。
“今年,经监测数据汇总,全市小麦、油菜机收平均损失率分别为0.88%、6.16%,均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为粮油稳产增产贡献了机械化力量。”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处处长查勇说。
近日,走进位于海门区临江镇元菊村的红红家庭农场,伴随着机械轰鸣声,数台水稻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精准完成插秧、覆土等工序。田埂上,农场主黄华密切关注着插秧进度,不时察看秧苗间距和插秧深度。
“水稻全部采用育秧移栽技术,与直播水稻相比,虽然看上去费时费力费成本,但可以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减少田间杂草,预防田间病虫害,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黄华介绍,今年农场育插秧面积超3000亩,其中为其他农户服务超2000亩。
2010年,从事农资运输、农机服务多年的黄华目睹农场规模化生产的蓬勃景象,生于农村的他,血液里对土地的眷恋被重新点燃。2013年,黄华夫妇毅然返乡,在元菊村开启了“土里淘金”的历程。“红红家庭农场”之名,寄托了小家庭对农业红火前景最朴素的期盼。创业之初,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大部分农活依靠汗水浇灌,效益微薄。
曾为农机手的敏锐让黄华洞悉了方向:农业的未来在机械化。
为此,他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引进智能拖拉机、无人机、自走式植保机等全套农机具50多台套,建成540平方米的现代化机库、1200平方米硬化晒场,并在480平方米的烘干房里安装了8台烘干机,实现从田间到粮仓的全链条闭环。
为进一步解锁高产增收密码,黄华白天在田垄间躬身实践,夜晚便在农业书籍里汲取智慧。农业部门组织的培训班他期期必至,笔记详尽,归家后反复对照琢磨。“现代农业是良种、良法、良机、良田的系统工程。”在农业部门的“头雁计划”“高素质农业人才”等培养计划的精准浇灌下,黄华以“四良”为钥,启粮食高产之门。
“良种”是丰收基础,黄华坚持品种选优原则,专门挑选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稻麦品种。他引入南粳5055、南粳46水稻,煮出的米饭软糯香甜;扬麦25、镇麦10号小麦,抗病性强、产量稳定。这些优质品种不仅让他自己的农田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还带动周边耕地完成品种更新。
从精准控制水稻播量、实施秧田旱管、科学减苗增穴,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及优化水分管理,“耕种管收”每个环节黄华有“良法”加持。“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依据土壤‘体检报告’和作物需求定制专属‘营养餐’,在减少化肥消耗的同时显著提升了肥料利用率。”谈起科学种植方法,黄华如数家珍。
“以前人工撒药一天最多20亩,现在无人机一天轻松搞定几百亩。”黄华说,“良机”的引入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显著降低了人力负担,“良田涵养方面,经过高标准改造的农田实现快速上水、放水,机耕道的建设也方便了农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红红家庭农场的示范效应,正如饱满的谷粒溢出粮仓。黄华不仅吸纳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还主动为周边农户代购优质农资,毫无保留地分享技术心得。窥见农场蓬勃气象后,多位村民主动求教并应用其技术方案,周边农田的亩产数字悄然实现整体拉升。
展望未来,黄华还在探索着机械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农业新路。“我计划打造无人化农场,通过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实现农场耕、种、植保、收获等全过程农机作业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提高作物品质,提高品牌综合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黄华表示。
记者 陆薇
日前,市植保站在海安举办全市水稻田杂草综合防控现场观摩会,进一步增强全市水稻种植户主动防控杂草意识,提升科学防控技术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来自各县(市、区)植保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代表等40余人参加活动。
参会人员观摩了海安市墩头镇五一家庭农场综合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区,实地察看了“封闭化除”技术演示区、机插秧同步化除技术演示区和稻田覆膜控草技术展示区。随后,海安市植保站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稻田(大户机插秧)化除技术方案,科迪华农业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了稻田常见杂草种类和化除要点。种植大户代表与现场专家、技术人员就技术细节、应用难点、成本效益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与会人员表示,这次现场观摩会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田杂草防控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技术支撑。(通讯员洪春花)
日前,市植保站在海安举办全市水稻田杂草综合防控现场观摩会,进一步增强全市水稻种植户主动防控杂草意识,提升科学防控技术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来自各县(市、区)植保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代表等40余人参加活动。
参会人员观摩了海安市墩头镇五一家庭农场综合防控技术核心示范区,实地察看了“封闭化除”技术演示区、机插秧同步化除技术演示区和稻田覆膜控草技术展示区。随后,海安市植保站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稻田(大户机插秧)化除技术方案,科迪华农业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了稻田常见杂草种类和化除要点。种植大户代表与现场专家、技术人员就技术细节、应用难点、成本效益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与会人员表示,这次现场观摩会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为进一步做好水稻田杂草防控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技术支撑。(通讯员洪春花)
近日,如东县马塘镇潮南村138亩生态藕塘进入生长关键期。
这片农田曾因地势低洼饱受“雨涝之苦”,每到作物收种的紧要关头,若逢连日阴雨,田间便会积水成患,农机无法下地作业,稻麦难以归仓,农田渐渐沦为撂荒地。
潮南村党总支书记陈光先后奔赴周边多个村镇考察取经,邀请农业专家对低洼田的土壤和水质进行全方位“诊断”。经多方寻策,兼具节水耐涝、管护简单、经济价值高等优势的莲藕种植脱颖而出。
“谁来种”又成为新的难题。陈光四处打听莲藕种植能手,此时,远在浙江的于润水同样在为莲藕种植发愁,作为拥有十年种植经验的资深藕农,于润水掌握了一套成熟的高产高质种植技术,种出的莲藕远销全国各地,然而承包合同到期,他急需寻觅新的种植基地。于润水与陈光一拍即合,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意向。
当前,通过“党支部领办+种植大户承包+农户参与”模式,潮南村全力推进农田改造工程,将传统低产水田改造为生态藕塘。据测算,莲藕成熟后,亩产在3000斤至5000斤。(通讯员如东宣)
1日,走进海安市雅周镇许家庄村,微风轻拂间,碧波翻涌的荷叶与亭亭玉立的荷花相映成趣,50亩荷花池迎来最佳观赏期。每天清晨,几位村民穿梭于荷塘间,拨开荷叶,采摘荷花、莲蓬。
“荷花6月底陆续绽放,错峰开放至8月中旬。”许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陈华站在荷塘边介绍。近年来,村里依托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行“藕鱼共养+荷花观赏”模式,打造50亩观赏性荷花池与近700亩经济藕田,并通过订单农业与周边花店、市场建立稳定合作,“荷花每朵售价3元,莲蓬每个5元,仅观赏池每亩年收入就有2800余元”。
“低洼田种植莲藕,产值比种水稻高些,管理却比种水稻省心得多。”陈华透露,今年村里还引进了“莲藕新六号”新品种,“这种品种口感脆甜,洗净后可直接生食,预计7月底即可上市,带动亩产效益突破5000元,为村民增收再添新动力。”
漫步荷塘间,只见拆迁废弃的青砖“变废为宝”,其铺就的乡间小道蜿蜒伸展,木桥、凉亭点缀其间,闲置农房改造的特色民宿错落有致。游客既能倚栏远观,又可踏上木桥近赏、拍照打卡,别有一番韵味。
陈华介绍,通过整合村庄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村里投入建设荷花池亮化、雾化系统,安装景观风车,规划出一条集赏荷、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文旅线路。“白天赏荷拍照,夜晚体验灯光秀,周边市民纷纷前来打卡,年接待游客超千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大大提升。”
“荷花经济”在家门口蓬勃发展,让昔日冷清的村庄焕发生机,也让村民就业渠道拓得更宽。村民贾伯平曾因年龄问题导致外出打工受限,如今在家门口当起“荷塘管家”:“清晨采摘莲蓬,白天引导游客,月收入2000多元!”像他一样,村里20余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家门口增收。
如今,许家庄村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生态链,荷花“颜值”持续转化为经济“产值”、乡村“气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为进一步拓宽销路,许家庄村依托村内直播中心,打造“电商+农产品”新模式。
“未来,我们计划让村干部化身‘农产品代言人’,通过情景式直播带货,把许家庄的荷花故事讲得更生动。”陈华说。 记者 陆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