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市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成立暨产业创新发展对接活动,“官宣”南通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成立,标志着我市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战略部署、培育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上迈出坚实步伐。
从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到积极打造家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南通在新型工业化、数据要素等领域形成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显现。
借力此次联盟成立,南通坚持人工智能产业供给和应用牵引“双轮驱动”的目标和路径更为明确:到2027年,构建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引育一批行业垂类模型,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引育一批人工智能终端产品类项目,加快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特色应用和创新发展高地。
链接资源,优化发展生态
“近80家成员单位将整合贯通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金、服、用各类主体,深化技术共研、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同培育具有南通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携手打造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特色应用和创新发展高地。”关于未来,南通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的规划掷地有声。
汇聚长三角人工智能企业、行业应用单位、研究机构、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联盟的成立意味着南通AI产业由“单点开花”步入“集群飞跃”的新阶段。
“作为联盟成员,我们将全力开放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培养紧缺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期待,南通与南大共同答好“以人工智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历史命题,实现“双向奔赴”。在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副总经理郑明看来,联盟将进一步串联长三角、珠三角优质资源,是推动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步,“我们将积极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全力支撑全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我们将持续深化与未来产业发展集团的合作,以算力服务与数智化解决方案助力南通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江苏南研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将依托自主研发的算网一体化管理平台,为南通“市—县—园区”三级算力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市未来产业发展集团、南通移动、中天科技、常州皓鸣、南研智联、桩盟科技等单位共建生态,“联盟+集团+基地”的平台架构将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搭建起产业协同的“四梁八柱”,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场景中应用与创新,推动南通AI生态从“概念构想”迈向“实体筑基”,“南通制造”向“南通智造”加速跃升。
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AI技术的嵌入,正开启一场对制造业的“再定义”。
6月30日,记者走进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高炉作业区看到,一辆4.7米高、13米长且无人驾驶的橘色火车,拖着一个巨大的铁罐,缓缓行驶在8公里的铁轨上。这个炼钢最繁重、最危险的环节之一——高温铁水运输,已有AI“驾驶员”。“这是全球首套AI+5G纯电机车,具备全天候全流程铁水运输无人驾驶、融合定位跟踪、停车对位精确控制等功能,将人从高温、噪声、粉尘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开创了新能源纯电机车大规模无人化改造在钢铁企业推广应用的全新范式,真正实现“铁水运输无人化、铁水调度智能化”高效作业模式。
积极拥抱AI浪潮、探索多元可能性的生动实践在江海大地持续上演,赋能工业制造的典型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开园一个多月的南通创新区紫琅智谷集结大医匠康养机器人、励销云南通研发中心、全波微电子AI芯片等项目,通过政策筑基、场景突围、产业聚势,加速构建“AI+”创新生态;全市首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落户高新区,用“数字云+人工智能”推动特色产业智能化升级;大生集团以全流程智能化纺纱技术替代人工操作,降低50%人力成本,实现24小时无人化作业;元始智能自研的通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可解释、可信赖、可应用的数字孪生产品,推动工业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加速迈进……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建立全市人工智能产业招商联动网络,瞄准头部企业、高校院所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聚焦人工智能垂类模型等软件类项目和具身智能、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终端硬件类项目,重点招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标志性项目,不断壮大我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
开拓场景,惠及千行百业
在学田街道学田南苑小区,“桩小盟自助租换电·便民用车服务站”内停着五六辆电动自行车。附近居民陈先生经常通过租换电池的方式,使用这些电动自行车短途出行,“手机扫码操作就行,很方便,价格也合理。”
桩小盟(南通)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已覆盖崇川区超560个小区,服务超60万用户,在当地两轮车充电市场占有率超70%。公司正加速推进智能充电、智慧车库、租电换电、异业联盟、社区福利及线上平台等综合业务发展,将围绕“15分钟智能便民生活圈”建设,提供电动自行车临时出行新方案,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城市惠民工程。
越来越多企业,正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在智能制造、智慧检测、交通管理等领域率先布局,打造出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江山股份建成全国首个农化行业智能仓储系统,通过AI驱动的立体库和AGV无人叉车,智能分装产能提升50%;交投集团“AI+道路巡检”系统构建无人机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道路问题实时识别与预警,提升城市交通治理效能。
“人工智能+”建筑、金融、医疗、教育、交通、农业、养老、社会治理……一幕幕生动的AI落地图景,勾勒出南通“算力筑基—数据赋能—场景驱动”的产业发展路径。目前,我市人工智能垂类模型及应用场景培育库涵盖人工智能模型算法12个、终端产品15个、应用场景15个。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按照“基金先行、场景牵引、平台赋能、园区集聚”的思路,聚焦船舶海工、高端装备、家纺、建筑、教育、养老等优势领域,加强垂类大模型研发与优秀行业大模型本地化接入训练和商业化部署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浪潮中,南通正以开拓者的姿态,在人工智能产业赛道上全力冲刺,推动数实融合步伐持续提速、数字治理效能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