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高温“烤验”,南通建筑工地的“清凉驿站”成为工人们的重要避暑场所。这些清凉驿站不仅为建筑工人避暑降温,更创新性地融入健康监测与安全教育。7日,记者从市安监站了解到,目前,在主城区建筑工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清凉驿站超过90座。
记者看到,“清凉驿站”配备空调、大量冰镇矿泉水、防暑药品以及应急医疗包,为建筑工人提供舒适的避暑休憩空间。“天气太热,能有个凉快地方歇脚喝水,舒服多了。”南通四建集团承建的南通大学七期学生公寓项目的建筑工人周邢兵告诉记者。部分驿站还引入流动义诊服务,定期监测工人体温、血压等健康指标,预防热射病等疾病发生。
在安全教育方面,清凉驿站创新采用“积分制”模式。R23020地块项目的驿站内设有互动式安全教育设备,工人在休息时学习安全知识,通过测评累积积分,还可兑换生活物品。“以前觉得安全培训枯燥,现在边休息边学,还能换东西,积极性高多了!”施工工人说。数据显示,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工人安全知识掌握率,降低了现场违规操作率。
为科学应对高温,市安监站发布《夏季高温安全防范工作提示》,建立三级响应机制:黄色预警(≥35℃)时,实行“做两头、歇中间”,避开午间高温作业;橙色预警(35℃~37℃)时,停止所有高温环境下室外露天作业;红色预警(≥40℃)时,除特殊工艺工程外,全天停止室外施工作业。R23020地块项目经理陈俊表示,这种安排保障了工人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反而有所提升。
南通“清凉驿站”模式集避暑、保障、学习功能于一体,从物资保障、健康监测到安全教育、响应机制建设,形成了系统性的双保障体系。目前,该模式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有望成为建筑行业劳保工作的“新标配”,为高温安全生产提供可借鉴的“南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