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面黄浊”到“心结拧开”| 通州村居调解让环境信访件“多云转晴” | 南通发布

7日,记者从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获悉,近日,一场由村居调解牵线、环企协同化解的环境治理行动取得进展——企业整改排污、河道清理焕新、举报人获得奖励,河面的浊黄渐渐退去,村民眉头的“多云”也终于“转晴”。这背后,正是村居调解在环境信访化解中“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的基层治理智慧在发力。

“河面泛黄”为何成了“心头阴云”?今年3月,通州区某村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村部东侧200米处排涝河的河水呈现异常黄色,疑似工业污染。“这可不行,这条河水可是村民的‘命根子’,孩子们也经常来这边玩耍……”网格员立刻掏出手机,拍下河面视频,同步上传到综治网格系统。

经通州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该村附近某企业存在空调冷凝水外排现象。该企业使用水空调进行车间降温,其冷凝水虽非直接生产过程用水,但因重复使用导致颜色发黄,且空调水蓄水池蓄满后未及时清理,导致空调水外溢至附近排涝河。

“多云转晴”的密钥藏在村居调解室。问题曝光后,村居调解力量迅速介入:由村居里威望高、熟悉村情的调解员牵头,联合网格员、环保执法人员,一方面向企业负责人讲解环保法规,说明污染对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向附近村民反馈调查进展,安抚情绪。“企业不是故意排污,但影响了大家的环境,得一起想办法解决。”村居调解员的沟通,让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担责”,不仅立即停止外排、清理河道,还主动改造管路系统,避免隐患再生。根据举报奖励办法,网格员作为举报人获得300元奖励,这一举措更让村民看到了村居调解与环保监管的“闭环联动”。

这把“钥匙”如何打开环境信访的“锁”?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信访的本质是民生诉求,而村居调解就像一把“钥匙”,既能打开群众的心结,也能拧住企业的责任。从“网格员吹哨”到“村居调解搭台”,再到“环企协同整改”,通州区的实践证明:当治理力量下沉到村居,当矛盾化解扎根于村居,再复杂的信访难题,也能在“家门口”迎来“多云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