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在啬园、启东两校区分别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共有19支团队将前往乡村、社区、文保单位,聚焦口述历史、法治教育、文化传承、产业调研等领域,以专业知识赋能社会实践,以青春之我书写责任担当,在实践中淬炼成长,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据悉,这19支团队中,包含校级重点团队4支、一般团队2支,院级重点团队6支。在活动现场,学院为戎光汇星火小分队、文物移动“述”千年实践团等19支社会实践团队授旗。旗帜如火传递使命,各团队成员高喊特色口号,并亮出精心设计的吉祥物,彰显青春创意与担当。
在活动现场,学生代表董莹莹、陈语爔分享了去年参与“三下乡”实践的经历,总结了“深耕一线、问题导向、成果转化”的实践方法论。与会师生集体学习了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精神,并结合实践计划展开讨论。“总书记回信中‘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深深触动我。”学生肖孟姣坚定地说,“我们将把非遗课程与戍边精神结合,教孩子们用板鹞风筝绘制‘边关明月’,让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学生丁俊淅表示,“回信提到‘奉献西部、服务人民’,我们设计的‘法治盲盒’会融入戍边战士守卫国土的案例,让普法更有温度。”“戍边志愿者用行动诠释责任,我们也要用数字技术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学生徐耀扬感慨道。
“安全是实践的底线,团队要互相扶持,每日报平安。”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袁小平表示,希望各团队成员要脚踏实地、学以致用、守正创新,在田间地头、社区乡村中锤炼坚韧品格,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叫得响的“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实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