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建工学院师生团队走进如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着水准仪的严谨与年轻人的热忱,志愿者们将图纸上的线条化作服务民生的具体行动,在烟火气中读懂匠心的另一种模样——不仅是建筑的规整,更是生活的温度。
慈善超市里的“服务美学课”
清晨,如东青年慈善超市的培训区亮起暖灯。超市负责人张晓明指尖抚过志愿者马甲的褶皱:“红马甲要穿得精神,拉链拉到胸口,这是咱们的志愿名片。”他转身指向墙上的摄影展板,“拍照别只拍货架,得抓擦汗的瞬间、老人接过物品的笑——这些细节才是活故事。”
一上午的服务里,团队不仅规整12组货架、清洁80平方米区域,更创作了一张张“带故事的照片”:有志愿者们踮脚理货的剪影,有志愿者蹲姿的对称美学,还有红马甲在阳光下泛起的绒边暖意。张晓明翻看照片时笑了:“你们把服务拍成了生活诗,这比货架整齐更动人。”
老屋檐下的“听诊器”行动
志愿者刘璇仰起头,让阳光斜照墙面:“跟着光影找裂缝,像在图纸上找施工误差。”她指尖划过墙皮碎屑,在笔记本上画下天花板渗水痕迹——是给居民的“隐患地图”。走出单元门,阳光里的志愿服务更添生机:魏翔握着竹扫帚,把步道砖缝里的杂草扫成整齐的堆。团队在社区小公园除草时,发现锈蚀的围栏立柱,立刻做警示并记录。当路人就APP的使用进行咨询时,志愿者们也不忘适时开展反诈宣传。
一上午的巡查,志愿者们没带专业仪器,却带着建筑人的观察本能:看墙面褪色辨潮湿度,摸扶手锈迹测老化度,连户外石板的松动都要踩一踩。居民王大爷看着他们在墙上画的“安全密码”,笑着说:“你们这蓝马甲,比检测仪还贴心。”
养老院里的“银发暖心记”
天一老年公寓内,志愿者正为75岁周奶奶梳白发,特意换宽齿木梳:“奶奶,碎发别耳后更清爽。”午餐时,志愿者们围学喂食技巧,笨拙却认真地跟着护工阿姨练习“勺子斜45度,等咽下再送”。老人们休息时,志愿者们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洗衣服。周奶奶颤巍巍地拉着志愿者的手,眼角笑出细密的皱纹:“孩子啊,你这头发梳得我心里头暖洋洋的。”这话里的温度,让志愿者们明白:匠心不止于图纸精准,更在读懂生活的细枝末节。
暮色渐浓时,志愿者们走过社区街巷开展着反诈宣传,当最后一份反诈手册递到遛弯的老人手中,路灯已在街角织就光的网。建工学院的蓝马甲们踩着影子收队时,测量尺上的数据正化作民生账本里的温度值:在货架光影间校准服务精度,于墙体裂缝里聆听建筑呼吸,更在老人们的白发褶皱中读懂匠心真谛。这些图纸外的“施工日志”,终将在年轻匠人们的成长坐标系里,标记出比混凝土更坚实的青春“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