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昔日以江为田 今朝上岸谋生——全市368名退捕渔民中,192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全部转产就业,就业率达100% | 南通发布

日前,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退捕渔民党建联系点成立,标志着我市在深化长江十年禁渔、织密退捕渔民服务网的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启动以来的第五个年头。渔船拆解、渔民上岸,“退捕渔民怎么办”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曾经“以江为田、以舟为家”的他们,如今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禁渔“下半程”,他们的生计如何获得长远保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长江南通段沿线,探寻“禁渔令”背后温暖的民生温度与发展智慧。

费长中乘手摇船巡护长江。(资料照片)

兜牢民生底线

从“水上漂”到“岸上安”

“退捕前,生活污水直排长江,如今水清鱼多,生态越来越好!”在东港护渔驿站举办的退捕渔民党建联系点座谈会上,退捕渔民费长中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渔民的心声。

党建联系点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成为巩固禁渔成效、织密服务退捕渔民“连心网”的关键节点。当天,农业执法部门、公安干警与退捕渔民代表围坐一堂,聚焦的正是退捕后的核心关切:如何兜牢民生底线、让渔民在岸上扎下根。

“‘安居’是退捕渔民上岸的第一步。不仅要让他们‘上得来’,更要确保‘稳得住’。”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徐志勇说。

近年来,我市农业、人社等部门协同发力,出台《关于做好长江水域禁捕和退捕补偿工作的通知》,将失水渔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应保尽保”,保障率达100%;劳动年龄段渔民建立社保个人账户,养老年龄段按月领取补助金,解除了后顾之忧,实现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政策落地有声。其中,通州针对性地开设养老护理等培训班,对符合条件并报名公益性岗位的退捕渔民优先安置,并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府不仅帮我们落实养老保险,还开发了公益岗位,让我们这些退捕渔民生活有了保障。”座谈会上,渔民代表杨正风对此深有感触。

民生底线的兜牢,为退捕渔民稳稳地锚定了岸上生活的第一个坐标,而社区的建立,则是让退捕渔民更好融入新生活的温暖港湾。

在位于长江边的天生港镇街道通燧社区,1400多人的常住居民中,大部分是上岸渔民。在“微孝渔你”融享+党建项目引领下,社区成立了“渔家枫情老干部工作室”,引导渔民党员骨干参与社区治理,发挥上岸党员先锋作用,帮助新“居民”适应岸上生活,同时,打造“红色电波”“渔枫板报课堂”等特色宣传载体,开展长江大保护等一系列宣讲,充分发挥政策宣传、文化传递的“传声筒”作用。

社会共治营造良好的退捕氛围。近年来,南通公安将248公里江海岸线精细划分为网格,组建千人专职信息员和万人志愿者队伍,多轮次、全覆盖宣传“十年禁渔”,严格检查渔具销售、餐饮场所,营造“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食”的浓厚氛围,为渔民上岸转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拓宽就业转型路

从“捕鱼人”到“护渔人”

每天清晨5点不到,费长中就来到东港码头附近。护江、清江、巡江……这些每日的例行工作都是他的新“渔汛”。从九圩港到滨江大桥,再到五山沿江,10多公里水域,他驾着插有红旗的小艇来回巡检,江堤破损、非法捕鱼、排污丢垃圾,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安家易,安心难。住房和养老有了着落,但放下世代相传的渔网,四五十岁的壮劳力渔民普遍面临“上岸后能干什么”的迷茫。“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是家庭顶梁柱,可除了打鱼,其他技能欠缺。有些活干不了,有些嫌待遇低,流动性很大。”通州区五接镇就管科的工作人员坦言。

转型的阵痛中,一条独特的路径逐渐清晰——从“捕鱼人”变为“护渔人”。对长江的熟悉与情感,成了他们宝贵的财富。费长中的经历就是生动写照。

2017年末,南通全面启动长江沿线船舶治理工作。当时60岁的费长中虽万般不舍,但还是带头签约上交渔船,渔船拆除后,出于对长江深厚的感情,他主动申请成为长江环保志愿者,负责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公安机关号召我们一起保护长江,很多老渔民都加入了。”费长中说。后来,在他的感召下,“银发护江”公益团队、“江小YOUNG”志愿服务队等相继成立。

渔民倪惠新的转变同样充满故事性。“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江上靠捕鱼为生,如今退捕上岸,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倪惠新是海门区三厂街道中心街社区的一名退捕渔民,在海门区劳动就业管理处上门调查时,倪惠新面露难色。

2020年退捕上岸初期,倪惠新在测量船上灵活就业,但始终不适应。通过人社部门职业指导和政策推介,最终在海门区人社局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护渔员。“同事们都对我很照顾,生活也改善了,干劲越来越足。”倪惠新在回访中表示。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南通公安在牵头开展“三无”船舶整治的同时,持续关注368名渔民上岸后的生活,积极发动他们加入长江大保护志愿者队伍。他们熟悉水情、了解鱼类习性,在禁渔执法和生态监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目前,在通州区境内的开沙岛——长江溯江而上江苏段的第一岛,最活跃的是一艘由旧渔船改造的巡查艇。船员史洪伟、陆宝华、沈坚坚都是曾经的捕鱼好手,2020年5月提前上岸、应聘成功后,凭借对20多公里江段鱼情、地形的了如指掌,他们的巡查不留死角,夜查不留盲区。护渔队成立以来,已协助区渔政大队查获非法捕捞案件13起。“自豪!禁渔后,江腾鱼跃的景象又回来了!”

持续激活经济链

从靠江“吃江”到“兴江”

水之利,在于润泽民生。当生态基底日益坚实,南通开始思考,如何让长江保护与城市发展、渔民幸福紧密相连?

确保渔民“上得岸、稳得住、能致富”,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兜牢底线、促进就业的同时,我市更着眼于激活“禁渔”背景下的新经济链,为上岸渔民开拓更广阔、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发展‘捕转养’,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关键探索。这意味着可以引导部分有条件的渔民,利用其丰富的水产知识和技能,转向生态养殖、水产品加工或休闲渔业等岸上或近岸产业,将“靠江吃江”的传统模式转化为可持续的绿色产业模式。

王浩兵的转型就是生动实践。今年57岁的他,退捕上岸后在通州区五接镇麻子山庄搞起了养鱼业,主要养殖四大家鱼,为周边游客提供垂钓服务,“从捕鱼到养鱼,从此不用在江上漂了,日子有了盼头、越过越好”。

针对不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帮扶政策也日益精准滴灌。通州区、海门区等地大力开发保洁保绿、养老服务、护渔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

例如,对于像陆玲妹这样生活困难的“捕三代”家庭,海门区就业处提供就业指导、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减轻了其一半的缴费压力,并组织创业和技能培训,最终帮助她在码头找到了月入2600元的帮厨工作;对于需要兼顾家庭的孙宝凤,五接镇人社部门精准匹配岗位,与北淼公司协商灵活上下班时间,让她既能月入3000余元,又能准时接孩子放学……

近年来,由人社、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精准摸清每位退捕渔民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培训需求和参保信息,建立了动态数据库,为每位退捕渔民提供“131”精准服务,即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和1次免费技能培训,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2024年,通州区五接镇对全镇160名专兼业渔民全面摸排,了解渔民现有的技能掌握情况,对近阶段最迫切、最需要、最愿意学习与掌握的技能,开展集中职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办易学易用、门槛较低、市场前景良好、有助于渔民就业创业的工种。目前,通州区在就业年龄段内的退捕渔民均实现了就业,其中企业吸纳28人、自主创业5人、公益性岗位安置3人。

“只有让居民学习更多的创业技能,才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达成就业的目的。”通燧社区党总支书记姜艳红表示,崇川区在推进禁捕退捕工作的同时,不断通过梳理就业创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开展灵活多样的公益技能培训课等形式,让退捕渔民上岸后有合适的谋生手段。

据统计,当前全市368名退捕渔民中,192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全部实现转产就业,就业率达100%。

从被动“上岸”到主动“护江”,从技能空白到多元就业,从政策“兜底”到产业“激活”——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宏大叙事中,南通退捕渔民一步步探寻并稳稳锚定岸上生活的新坐标。

“这几年,在政府引导下,我们老渔民不捕鱼也能立足,而且长江南通段的生态越来越好了,前不久我在巡江时,好几次还偶遇了江豚呢!”费长中笑着说。

海安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瑜梅:从新闻记者到“新农人”

韩瑜梅和父亲在试验田里观察苗情(资料照片)。

8日,走进位于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的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900亩连片稻田如绿色绒毯般铺展在阳光下。“移栽后是水浆管理的关键期,要控制好干湿交替,让根系向下扎牢,这样水稻抗倒伏能力才强。”合作社理事长韩瑜梅边介绍,边熟练地拨开稻叶,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眼前这位动作利落的“土专家”,十多年前还是省外一家电视台的记者。2013年,她跟随父亲回乡探亲时,听说家乡海安正全力打造万亩雅周现代农业园区。这一消息让她心潮澎湃:“农业天地大有可为,我要回来闯一闯!”于是,她辞去工作,牵头成立尚品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启了稻麦规模化种植的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身为一个农业‘小白’,没技术,没经验,当时真有点无从下手。”韩瑜梅感慨,面对高低不平的土地,从未种过地的她一筹莫展。“我边干边学,每年参加市、镇组织的培训,同时接受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院校专家的专业指导,还经常购买农业书籍自学。”她拿出记者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不断摸索前行,从育旱秧抛秧盘到翻田、栽秧,都亲力亲为。经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内新建的路、沟、渠笔直畅通,土地连成方整的农田,地里的庄稼茁壮生长。

“最开始,周围乡亲们大多是小户经营,他们沿用的传统粗放型耕作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高。”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韩瑜梅意识到,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必须改变,精细化管理才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出路。于是,她划出200亩土地作为现代农业试验田,决心以示范带动作用,为乡亲们蹚出一条新路。

说干就干。在病虫害防治上,韩瑜梅在先后尝试了“稻+蛙”“稻+蟹”“稻+虾”等模式后,根据土壤条件和投放效果,确定了“稻鸭共作”模式:每亩投放12—18只麻鸭,利用其杂食性的特点,在稻田里捕食害虫、啃食杂草,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在种植中充分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逐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同时,韩瑜梅又发现海安的蛋鸡、生猪养殖规模很大,充裕的粪肥为稻田绿色施肥奠定了基础。“水稻抽穗前施沼液肥,替代复合肥,可以让稻米更加软糯香甜。”她介绍,合作社采用“水肥一体”模式,根据水泵不同大小口径,调整稀释比例,施用适量的沼液肥。这样一来,还能通过控制水稻分裂穗数,提升稻米品质。“粗略估算,每年减少商品肥支出200元/亩、农药支出50元/亩,同时增产13%,亩均效益增加500元。”

“农业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活,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科技活。”她还多次与省内农业科研院所、扬州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采用全自动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水稻钵苗机插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生态化。面对农业劳动力的短缺,韩瑜梅又陆续投入800多万元,引进无人机、智能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80多台(套),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恒温冷藏中心等功能区。

生产有机绿色食品是韩瑜梅不懈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及其科研团队的技术支撑下,合作社出品的“金禾元”牌大米四季供应,收获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稻米质量放在首位,始终将种植面积控制在900亩,水稻产量控制在1200到1300斤/亩。这样通过精细化管理,结出来的稻米大穗沉穗,米粒大颗齐整,口感也更好。”韩瑜梅说。

“农业需要敢想敢干的闯劲,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守。”作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韩瑜梅表示,未来将在稳扎稳打做好农田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勇于尝试,积极申请知识产权认证,打响大米品牌,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记者 陆薇)

启东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 3000多台套农机助丰收

5日,在启东市寅阳镇禾润家庭农场,农场主陈征宇面对刚刚完成机插的连片稻田,感慨万千:“借助机械化,农场1500多亩麦、稻、豆,一个月内收、种、烘一气呵成。”

“启东1100多个粮油种植大户,无不依靠机械化稳产高产、颗粒归仓。”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介绍,“短短30多天里,先顺利收割近23万亩小麦、油菜,又全部烘干2亿多斤麦粒、菜籽,同时又快速完成8万亩水稻、15万亩大豆机播。”

粮油丰收,强大农机功不可没。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长龚飙介绍:“启东市目前所拥有的各式耕作类大中型农机3000多台(套),农机总功率达63.8万千瓦。还装备了288台(套)大型粮食烘干设备、1000余台(套)无人机与植保机。另配备了总量超5000件各式配套作业设备。”

(记者 陆薇 通讯员 姜斌 倪玮蔚)

如皋气象志愿者深入田头 精准送上各类服务信息

“最近晴雨相间,建议提前做好低洼易涝田清沟理墒。天气闷热,种植户同时要做好防暑降温准备。”连日来,如皋各地插秧工作陆续展开。在吴窑镇沈徐村,村干部郝小飞在收到《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后,迅速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将天气提醒送到农户手中。今年“三夏”服务中,如皋市气象局通过完善多渠道信息共享机制,第一时间将天气变化情况传达到基层“网格”末梢。

同一时间,在吴窑镇钱庄居,两台自动插秧机正在田里作业。“村里流转承包了800亩左右的水稻田,选种的9108南粳大米,只要天气适合,亩产能达到1400斤……”种植户沈妙说。机械化插秧质量好、效率高,但插秧时间对温度、雨水要求高,干旱和涝害都会影响稻米品质,导致水稻减产。入夏以来,如皋气象志愿者通过类似的农气服务“微调研”,亲身体验“夏收夏种”农忙的各个环节,分析比对小散户和机械种植大户的不同需求,精准投放各类服务信息,帮助不同规模的农户合理安排夏收夏种时间。

(通讯员 如皋宣)

海门种畜禽疫病净化取得新进展 习正鸡场通过省级评估

近日,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评审,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习正鸡场(祖代种鸡场)的禽白血病和鸡白痢净化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净化场评估。

此次评审由省内动物疫病防控领域资深专家组成,严格遵循农业农村部相关标准规范。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档案、现场核查、抽样检测复核等方式,对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生产防疫管理、疫病监测方案及净化措施落实等关键环节展开全方位评审。最终确认该场在垂直传播性疫病控制方面达到省级净化场要求。

禽白血病和鸡白痢作为严重影响种鸡健康、孵化率及雏鸡质量的垂直传播疫病,其净化对从种源端切断疫病传播链条、提升商品代鸡群健康水平、保障禽肉禽蛋安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海门区持续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4家省级净化场和1家国家级净化场。

(记者 王颖 通讯员曹钱婧 陆宏辉)

精准农业和体验经济“双轮驱动”——百亩桃园喜迎丰收

清晨5点,如皋市长江镇长生风情园的桃林里已人影绰绰。家住通州区的陈大姐穿梭于桃树枝叶间,伴随着“咔嗒”的轻响,一颗饱满的“白凤”水蜜桃便稳稳落入筐中。

从三月桃花灼灼,到六月果实满枝,园里第二茬主力品种——“白凤”水蜜桃正迎来盛果期。长生风情园负责人李建康随手摘下一颗桃子,剥开薄如蝉翼的桃皮。“看这品相!这是我们特意从浙江奉化引进的传统名品‘白凤’。”

这份甜蜜事业始于2019年。彼时,常年往返宁波—南通物流专线的李建康,因常为客户捎带奉化水蜜桃而敏锐地洞察到其中的市场潜力。“这么好的桃子,能不能在我们这里种出来?”于是,他从奉化引种,将江南风物移植于江海平原,共计92亩的“日川”“白凤”“中湖景”和“晚湖”等四个品种就此在长江镇扎下了根,同时在种植时巧妙错开约15天的成熟期,保障了从盛夏到早秋的持续供应,大大延长了水蜜桃的销售窗口期。

果园的清晨通常属于采摘,到了日头渐高时,忙碌的中心便转向了包装、挑选和提货环节。

“看这个头,这圆润度,在无锡市场能卖到几十元一颗!”来自无锡的客商王师傅蹲在堆叠成小山的果筐分拣台前,对桃子的圆润饱满赞不绝口。

如何让风味达到巅峰的水蜜桃,以最新鲜的状态抵达挑剔的消费者舌尖?李建康深谙市场之道,他让果园的“采摘即销”成为鲜明特色。清晨采摘的鲜桃,经过快速分拣包装,中午前后就能装车发出,确保消费者在当天或次日就能品尝到水蜜桃的鲜美。

不同于在一般的农产品批发点,大小果常常一股脑卖给收购商,这里的桃子则要参加“选美”:符合特定大小、色泽、圆润度标准的顶级果作为“精品”直供高端渠道,普通果则满足大众市场需求。目前,每天约200筐经挑选的鲜桃从这里销往无锡、南通市区及长江镇周边。

除了远销,长生风情园还积极拥抱“体验经济”。它与周边的乒乓球旅游基地、途居房车营地等文旅项目联动,面向团队游客开放采摘体验。

桃园的发展,也为周边乡村注入了活力。从春季的栽树、除草、施肥、修枝,到夏季的采摘、分装,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如今,这已是果园挂果的第三年,随着管理经验的日益丰富和技术的不断精进,果园的精品果产出比例正在逐年攀升。“未来要提高桃子质量,产出更多精品果。”李建康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记者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