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博物馆庭院里,稚嫩的童声与沉稳的誓言交织回荡。近日,海安高新区北景庄村、青萍港村党总支联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关工委共同组织二十余名儿童和村居党员,在晨光中齐诵康熙帝幼年启蒙诗篇,开启了一场跨越三百年的勤学对话。
起居区里的勤学密码
在“学霸康熙特展”的起居复原区,孩子们踮着脚尖凝视玻璃柜中的作息表:“卯时晨读,辰时习武,每日读书十刻钟。”三年级学生明明掏出笔记本认真抄录:“康熙爷爷五岁就天没亮读书,我也要定新计划!”展览现场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当讲解员展示康熙自制数学手稿《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时,老党员抱起孩子细看泛黄纸页上的精密图示。“这是康熙十二年的学习笔记,”讲解员指着手稿边缘的批注,“他常批‘此处存疑,待考’,这种钻研精神值得学习。”
文创工坊的匠心传承
党员们在历史长河前驻足。工艺师展示康熙同款文具制作技艺:笔筒镶嵌螺钿需经12道工序,砚台打磨要换7种砂石。“治国如制器,皆需匠人心。”青萍港村党总支书记吉雨欣轻抚笔筒榫卯结构,“我们服务群众也要有这般精细功夫。”
老少同堂的传承誓言
“我每天要读书一小时!”“我要学康熙爷爷做数学笔记!”孩子们的誓言引来阵阵掌声。六年级的小朋友承承捧着刚体验制作的线装笔记本说:“这个本子我要记满学习心得,将来也留给博物馆!”
离馆时,夕照给博物馆琉璃瓦镀上金边。孩子们自发排成队列,向着展厅方向深深鞠躬。稚嫩却郑重的身影,与馆内康熙手稿上的墨迹隔空相望,一场穿越时空的勤学接力,正在青砖黛瓦间悄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