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崇川区图书馆携手中华慈善博物馆成功举办“走读崇川——书香润善心·文化传薪火”研学活动,30名青少年在“阅读+研学+实践”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度探寻慈善文化的历史脉络,感悟“向善而行”的精神力量。
活动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展开。在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青少年们踏上寓意“日行一善”的“365善字道”。在慈善思想展区,一件明代“混元三教九流瓷盘”引发众人驻足。瓷盘上,儒、释、道三教人物环坐共议,士农工商等九流人物各司其职。“这件文物体现了古人‘和而不同’的智慧。”讲解员指着盘心篆书的“善”字解释道,“无论是文人捐书助学,还是商人施粥济贫,都在传递‘万善同归’的理念。”孩子们凑近观察瓷盘细节,不时发出惊叹。
步入历史展区,一组组生动场景将书本知识具象化。在“方婆遗风”展项前,青少年们通过光影动画,看到唐代方婆用荷叶包裹余粥悬挂枝头、供饥民自取的典故;面对“丁戊奇荒”的灾民救助场景,清代民间“义田”“义仓”的互助机制跃然眼前。“原来古人也像我们一样做志愿者。”而在近代育婴堂复原场景中,木质摇车、乳母契约等实物,则让传统慈善的组织运作清晰可感。
当代展区内,一排泛黄的捐款收据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这是“磨刀老人”吴锦泉用一角一元积攒的善款凭证。“爷爷的磨刀凳只有半米高,但他攒下的钱能建好几座桥!”讲解员动情讲述老人缩衣节食却累计捐款超20万元的事迹。而当“莫文隋”匿名捐助群体的故事被揭开时,孩子们纷纷讨论:“做好事不留名,这才是真正的酷!”
活动尾声的问答环节高潮迭起。“谁被称为‘铁桥活佛’?”“修车老人胡汉生的日历定格在了哪一天?”孩子们争相抢答,将展厅中学到的南通本土慈善故事娓娓道来。
据悉,“走读崇川”是崇川区图书馆2025年的主要策划活动之一。此次“文化+慈善”的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青少年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引导其树立向善价值观。接下来,崇川区图书馆将持续联动辖区文化场馆,推出更多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们在书香中滋养善心,传承文化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