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
青砖小瓦,穿堂四进。7月3日,记者走进这座保存完好的晚清建筑——韩国钧故居,人称“韩公馆”,寻访当年新四军东进的史迹。
1940年夏,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渡江挺进苏北,在取得黄桥决战胜利后,便乘胜东进,占领海安、东台。在友人的引荐下,陈毅与韩国钧从书信往来到上门拜访,两人相谈甚欢。陈毅进而提出,请韩国钧主持正义,召开一次苏北各方代表会议,呼吁各方力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韩国钧慨然应允。
陈毅
“这里是小花厅,是全国唯一一座火车车厢式的小洋房。建于1923年,由韩国钧四儿子韩宝坤设计。”海安市博物馆馆长吉加明介绍,1940年9月中旬,韩国钧在此厅主持了由苏北八县代表参加的联合抗日座谈会。
吉加明
会议呼吁苏北各方军队团结抗战,制止一切破坏抗战的摩擦和分裂活动。会议在政治上孤立了顽固派,争取了中间力量,团结了爱国人士。
爱国民主人士韩国钧
“1940年10月9日,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机关及直属部队,抵达海安。”来到韩公馆里的西花厅,吉加明介绍,1940年11月初,化名“胡服”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海安后,在陈毅等人的陪同下拜访韩国钧。就是在这里,刘少奇向韩国钧解释中共统战政策,同他商讨抗日救国大计。韩国钧虽不明“胡服”的真实身份,但他心里明白,此人决非中共一般领导。
刘少奇
韩公馆西侧就是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1940年11月15日,刘少奇与陈毅在此指导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会议通过施政纲领,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北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3月,会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6月,海安市委、市政府对会址实施环境改造提升工程。
苏北临时参政会旧址
《东南晨报》刊文庆祝苏北临时参政会成立
新四军联抗纪念馆位于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记者赶到时已近中午,馆内松柏苍翠,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
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
走进联抗纪念馆,里边陈列了200余张历史照片、40余件文物。通过多媒体展示系统,呈现了“联抗”部队争取友军、瓦解日伪军的抗日斗争史。
新四军联抗纪念馆
“‘联抗’部队在海安主要有5次战斗,其中‘血战曹庄’一仗是‘联抗’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纪念馆负责人吉顺龙讲述,1943年7月2日上午9时左右,“联抗”一连在曹庄遭日军一个大队和伪军三十五师特务团的包围。二连指导员徐其华闻讯后,立即和连长胡英集合队伍,在副参谋长吴光明带领下从江家舍急行军赶至曹庄东边救援一连。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徐其华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带头杀出敌人的重围,夺枪支、拼刺刀。当突围到第一条大河时,连长胡英壮烈牺牲。徐其华在掩护战士突围时,以最后一枚手榴弹与6个敌人同归于尽。
吉顺龙
1938年3月27日,日军由海门侵入启东,控制长江口要冲。在此危局下,爱国志士费一夫、顾南洲、张侠风等人组建“启东抗日义勇军”,沈轶公任政治部主任。4月5日,日军第二次进犯汇龙镇。义勇军联合其他抗日力量打响启东抗日第一枪,成为苏中地区早期自发抗敌的重要标志。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后,其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破封锁,日军依托长江航道封锁物资,新四军需开辟海上交通线;二是整合武装,收编零散抗日力量,建立统一指挥体系;三是巩固后方,将启东打造为苏中根据地的“东南屏障”。
启东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印雪平说,1940年11月,新四军三纵5团东进至三阳镇,受到张侠风等人的迎接。政治处主任姚力率部赴汇龙镇,与国民党政府县长董伯祥谈判,成功将启东县常备大队、警察中队等改编为三纵5团第3营,实现地方武装的整合。1940年底,新四军在启东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权,沈轶公任第一科科长,并接管启东中学任校长,以教育培养抗战人才。 记者 赵勇进
东进!东进!
新四军打开战斗新局面
1937年10月,散布于湘、赣、闽、粤等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40年11月,新四军根据党中央指示北上、东进,进驻通如海启,并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镇(今属盐城市大丰区)胜利会师,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纪念地(海安西寺)
南通第一块根据地建立
从1938年初至1940年底间,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反击日伪军的“扫荡”,进行大小战斗1340余次,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
1938年,由陈毅、粟裕等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1、2支队从皖南推进到苏南敌后,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39年年底,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分批过江,形成向北发展的态势。
1940年,陈毅、粟裕率部东进黄桥地区
1940年秋,新四军挺进黄桥地区后,接管了国民党如皋县西南行署。10月初,新四军取得黄桥决战胜利后,11月,中共如西县委成立,先后建立10个区委,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这是新四军在南通地区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为新四军东进、开辟通如海启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黄桥决战示意图
“联抗”部队在曲塘成立
1940年9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接连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挑衅。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不甘失败,准备与新四军决战。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同意李明扬、陈泰运建立一支中立部队的提议。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中共地下党员黄逸峰协调下,由李明扬、薛承宗各派出1个连,新四军派出1个连,作为“联抗”部队的基础。
苏北临时参政会议长黄逸峰
1940年10月10日,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3纵队司令部在曲塘成立,部队以“联抗”为代号。
“联抗”战士佩戴的袖标
“联抗”成立后,召开苏北抗敌和平会议,通过了苏北各部队要求联合抗日的通电,进一步巩固了新四军在苏北的领导地位。同时收编了白米、曲塘的两个常备中队,招收了一批爱国青年参军,部队发展到千人左右。
苏北抗敌和平会议纪念地碑
经过4年的战争考验,“联抗”部队逐渐成长为一支战斗力强、掌握多种战略战术的武装力量,发挥了党的外围军的特殊作用。1944年10月,“联抗”撤销番号,正式编入新四军主力部队。
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
黄桥决战胜利后,苏北通扬运河以西基本连成一片,为新四军所控制;而通扬运河以东南通、如皋(今如东)、海门、启东4县(合称通如海启)尚有国民党地方武装3万多人。中共特别党员(未公开)季方接受陈毅的指派,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的名义,来到苏四区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协商合作抗日事宜,成立了由季方任指挥,保安一旅旅长薛承宗、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为副指挥的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之后因徐承德企图挑起反共摩擦,季方即以苏四区群众团体的名义致电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开启了和平接管通如海启的进程。
紫石县图(1943年)
1940年10月中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陶勇、刘先胜率领第3纵队3000余人(下辖第3团和第5团)向通如海启地区进发,陈毅亲自布置任务。10月下旬,这支队伍从海安镇出发,沿运盐河向东挺进,在如皋县境内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1月初,部队顺利到达掘港。之后,留下第3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抗日,第5团向海启地区挺进。11月5日,到达海门江家镇,稍事休整后继续东进,开赴启东。
1940年11月,新四军东进海启地区。图为三纵五团团长王澄(中)、政委彭德清(左)、政治部主任姚力合影
11月中旬,由季方出面,在掘港镇召开通如海启各阶层代表会议,通过推行民主法令的《告苏四区民众书》,决定以“三三制”原则改组、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由梁灵光、叶胥朝、顾民元分别任南通县、如皋县、启东县县长,苏四区专员兼海门县县长季强成(季方的胞弟)留任。掘港会议后,各新任县长分别接管了国民党县政权。
新四军一师三纵驻地——掘港束公馆
12月,第3纵队5团与崇启海常备旅奉命正式编为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第3旅,并移驻掘港。国民党游击第6纵队司令徐承德倾其全力,包围了掘港镇。守掘部队急调第6团2营一部和特务营出击,激战一小时,毙、伤敌百余人,俘近百人。
茅珵关于掘港保卫战的回忆文章
至此,新四军第3纵队完成通如海启地区的开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赵勇进 周磊·
东进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每当听到这支慷慨雄壮的《新四军军歌》时,我的眼前就仿佛走过一队队穿灰布军装的年轻战士,他们朝气蓬勃,在华中的广袤大地上,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场景……”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通州区分会秘书长陆子森说,1940年秋新四军东进,是根据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战略方针进行的,对华中抗战而言,他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一是苏中抗战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新四军东进部队主要是新四军一师三旅,这支英雄部队由粟裕、陶勇等率领进入通如海启地区,犹如一把锋利尖刀,直接抵近日伪统治中心上海、苏州,这样就直接盘活了苏中抗战棋盘。二是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合了苏中地区各方面的抗日力量,极大地动员起人民群众奋起抗争。三是建立了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二五减租”,成立农抗会等各种抗战群众组织,并组建了主力部队、县团、区乡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由此先后取得反“扫荡”、反“清乡”、反据点的胜利。四是苏中根据地的施政经验,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积储的丰厚人力、物力和干部资源,发展壮大了的人民武装力量,对以后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意义。 记者赵勇进
红色基因永流传
“82年前,‘联抗’部队‘血战曹庄’是海安革命斗争史上极为悲壮的抗日篇章。这场战斗中二连指导员徐其华、连长胡英等先烈带领全连战士展现出的不怕牺牲大无畏精神,成为后人有韧劲、敢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动能。”3日,海安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墩头镇社区教育中心退休教师周金国表示。
周金国
周金国说,曹庄战斗旧址位于墩头镇墩头村10组,近年来,地方政府修复曹庄战斗遗址,打造“红船课堂”,升级党史长廊,已经成为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和红色阵地。
为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2006年,周金国将收集的“联抗”资料进一步研究,撰写17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联抗英雄传》,并于2009年3月出版,成为教育下一代的鲜活教材。
“1944年10月,为纪念在抗日斗争中牺牲的161名联抗将士,苏中军民筹建烈士陵园。1983年设立联抗历史纪念室,2005年正式扩建为纪念馆。2011年完成联抗烈士事迹陈列室建设,2014年增设‘联抗清风’户外展区。截至目前,已经修缮了7次。”新四军联抗纪念馆负责人吉顺龙说,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这些先烈,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有4万多人次前来瞻仰。
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
在海安高级中学校园里,有一座“将军楼”。1940年秋,新四军东进抗日,粟裕将军住于此楼,与陈毅一起指挥作战。因各种原因,该楼被拆除。2022年11月,海安高级中学依据原建筑,复建“将军楼”,新楼位于校内图文信息中心北侧、博雅剧场西侧。海安高级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吕建说,他们复建此楼旨在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该校还建立由学生组成的史研社,在老师的带领下,依托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研究海安本土历史与文化,传承红色血脉,传播乡土文化。海安市博物馆馆长吉加明说,这些学生经常到馆里来担任义务讲解员,学生对学生宣讲,效果就是不一样。
·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