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老兵 | 袁德贵:背负家仇国恨参军,战火中救死扶伤 | 南通发布

老兵故事

“我的家被日本鬼子一把火烧光了,我的父亲也被他们杀死了。一眨眼的工夫,家破人亡!”6月17日,97岁的袁德贵老人向记者讲起80多年前的往事,情绪依然难以平复。

1929年,袁德贵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朦胧镇(今“永兴镇”)上的一户农民家庭。小镇沿着射阳河,另外三面被填土围成了一个小土城。“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了盐阜地区,经过一番侦察,发现这个镇子对他们搞防御军事有利,进而打算占领此地。

袁德贵清晰地记得,1943年农历五月初一,当天早上,镇上的老百姓得到消息,日军从阜宁出发,往朦胧镇来。“大家都知道鬼子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往外跑。”兵荒马乱中,袁德贵全家11口人也往外逃难。日军抵达后,开始大肆烧杀掠夺。头顶,飞机像绿头苍蝇一样在镇子上空盘旋。射阳河上,日军的小汽艇也不断逼近,枪声不绝于耳。而此时,原本驻扎在镇上的国民党中央军部队居然一枪没打就望风而逃。

“我父亲躲在自家田里,亲眼看着鬼子用火把点着了我们家的房子,烧得连一根筷子都没能留下来。我父亲最后也被他们发现并杀害。”幸存下来的袁德贵后来听大人讲,不单单是他们家,整个镇上所有的茅草房那天都被烧了,一共80多个无辜百姓被杀害,“同样都是人,但日本鬼子毫无人性”。

袁德贵从小就听说书人讲,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枉为人。家仇国恨,让他下定决心,要当兵,拿起枪杆子,打跑侵略者,保家卫国。

家乡被扫荡后,袁德贵只要听到哪里吹号,就去找新四军。一天,他在镇上遇到了新四军三师的一名司务长,对方得知他想参军,就把他带回了建阳县(今“建湖县”)驻地。教导员看到袁德贵就问:“你这么小,一天要走这么多路干那么多事,你能行吗?”袁德贵丝毫不怯:“你们都能干,我为啥不能干?”就这样,他顺利通过审查,在1943年11月加入新四军。这一年,他还不满15岁。

由于年纪小,袁德贵被分配到新四军的伤兵休养所,成了一名护理员。虽然不能拿枪冲锋陷阵,但精心照顾好后方伤员,也是为抗日出力。当时,日军经常搞扫荡,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行踪而暴露身份,袁德贵常常要带着伤员转移到当地老乡家躲避。这段时间里,他一边学护理知识,一边学写字,学文化。“我参军三个月就得了学文化的头奖,奖品是一支钢笔、一个小本子!”半年后,他当上了班长,带领几个护理员一起照顾伤员。

解放战争时期,袁德贵先后加入华东野战军十纵队、十二纵队和江淮军区侦察队,担任过通讯班长、侦察班长,并在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时,他带领四个侦察员,发现了一支在河边蹲守伏击的国民党军队,尽管人数非常悬殊,但最后逼得对方乱了阵脚并缴械投降,一次就俘虏了53人。

1978年从部队转业后,袁德贵先后任南通市建港指挥部副指挥、市政府视察室巡视员。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更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当年新四军的部队领导跟我讲,你要知道为谁当兵、为谁打仗。”这句话,袁德贵一直记到了今天。他勉励今天的年轻一代,不但要学习历史,更要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红色接力

不会忘记,更不敢忘记

周子立

当袁德贵老同志激动地讲述自己的悲惨童年时,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复。那是怎样的打击啊,时年不满15岁的他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更让我心潮澎湃的是,袁老随后说出铿锵有力的十四个字——“有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报枉为人!”当丧失人性的日本侵略者用狰狞的火焰将他的家园化为灰烬,并残忍地夺去他父亲生命的那一刻,抗争的火种就已经被点燃。袁德贵的经历,何尝不是深沉坚韧的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的真实写照。日军铁蹄过后,先辈们抹去眼角泪痕,安葬好同胞亲人,化悲痛为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擎起抵抗的大旗,吹响冲锋的号角,夺回世代耕耘的土地,护佑中华民族的血脉。向袁老等革命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后辈定会倍加珍惜,不会忘记,更不敢忘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的力量!

(作者系南通大学口述历史协会、“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