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崇川区去年来提出“一综多专、智链万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思路,已有近4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成投用。17日,记者对这些“幸福驿站”展开专访——
“服务温馨爱到家,颐和顺意众人夸。居安养老少忧虑,无悔青春护晚霞。”17日下午,走进崇川区学田街道紫荆花社区日间照料站,一幅笔力端庄的隶书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这幅作品由社区居民叶炳如夫妇创作,作为该日间照料站服务的首对夫妻,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在这里感受到的温暖与关怀。
紫荆花社区日间照料站位于学田苑76号楼一楼,占地约140平方米。作为我市首个以生活康复和照护为特色的社区养老驿站,为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陪医就诊、康复训练等贴心服务,日均服务30至40人次。
记者看到站内整体环境明亮通透,入口处的康复区配备几台等速康复训练设备,主要用于上肢和下肢的机能恢复训练。右手边有一间多功能活动室,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文娱活动需求。
“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6点开放,自今年5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老年合唱团在这里排练歌曲,这里已经成为老年人日常休闲的‘幸福加油站’。”紫荆花社区日间照料站负责人陆伟伟现场向记者介绍。
除了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活动场地,该站还为老人提供免费测血压等服务,并定期开设银发课堂,付费可享受中医推拿、艾灸理疗等专业照护服务。
究竟什么是适老化?在适老化实景展示区,答案跃然眼前。马桶智能升降,帮助老人如厕时轻松起身;浴室配备恒温出水系统,并采用可折叠防滑浴凳;盥洗台镜子可手动调节角度满足不同身高老人使用,两侧扶手帮助老人支撑使用……
陆伟伟告诉记者,前来参观和咨询的社区居民不少。截至目前,他们已为12户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服务,打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居家养老环境。
“我们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不离家、不离群、不离亲’的原居养老模式,真正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陆伟伟表示。
“哦,你们是记者?这大热的天还来看我们?”17日下午,走进位于新城小区28楼2楼的“社区日间照料站”时,正在棋牌室和几个“牌搭子”一起玩牌的赵阿姨笑着对记者说,“再玩两把,我们就去中医疗养室按个摩、拔个罐。这样的舒心日子,放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的确,赵阿姨说出了新城小区不少老年人的心里话。
文峰街道新城社区地处新城区的核心区,辖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上万。
“这里是‘江海好阿姨’新城社区家政+养老服务驿站,基本上能满足老人们一些常态化的家政服务,以及小修小补等日常需求,隔壁是康养室,按摩等传统中医治疗都有,专业康复设备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同时还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义诊;再往里是乒乓球室,是球友们的最爱。”新城社区党委书记吕蓓带着记者边转边看边指点,“喏,心理室也是老年人的心灵驿站,由专家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与情感支持,已帮助10多名老人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在这里找到心灵慰藉。”
与其他日间照料站不同,新城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突出“党建+养老服务”,充分发挥262名离退休老干部引领作用,促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同频共振”。
“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乐是品质,老有所为是价值。”吕蓓在现场介绍。
在新疆伊犁主城区,有一条“新城路”。这条当地主干道的修建,是新城社区离退休党员主动捐款3万多元资助的。在“石榴籽爱心公社”的成果展示室内,一面面来自新疆同胞的锦旗中,其中一面写着“万里山海路、共筑伊通情”字样的锦旗,就是两地共建的最佳见证,这样的公益行动,提升了新城小区老年人的精神境界。
吕蓓说,通过“雷锋车队”的爱心志愿服务、“新火别样红”直播间的红色宣讲等一系列多姿多彩公益活动,新城社区将“让公益走进社区”理念融入日常,编织出养老服务的同心圆;不仅让离退休老人增加幸福感和获得感,还由此提升晚年的人生价值,在社区重新找到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归属感,从而在“老有所乐”中实现“老有所为”。
事实上,“白天托管、晚上归家”,这种新型的“短托养老”模式,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在杭州,不少街道社区推出了家门口的老年“日托班”。在炎热的七八月,一天仅需9.9元的花费,老人们就能体验贴心的“全天托管”服务。
这种新型模式,既解决了社区居民“子女上班老人白天没人管”“空巢老人缺少陪伴”的现实难题,又在消除老年人孤独感的同时增加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我市崇川区去年以来提出“一综多专、智链万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思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驿家、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日间照料站……一系列以“护老”“助老”为指针的平台和载体,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次第而起。
据不完全统计,崇川截至目前已有近4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成投用,这些“幸福驿站”的亮相和运营,托起崇川境内老年人稳稳的幸福“夕阳红”。
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是南通市委、市政府打造“全龄友好”城市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崇川区将“全龄友好”的理念融入城市肌理、渗入基层治理“毛细血管”,不断构筑新时代宜居宜业的人民之城,是积极响应和落实南通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的生动缩影。
“这种针对老年人的全新陪护方式值得推广。这种创新模式就是平台和载体不离居民小区,该有的服务项目基本上都有;既方便了老人和子女,更体现了各级组织对辖区老年人的关心和厚爱,应该进一步倡导和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这种既接地气、又有人情味儿的好服务。”采访中,虹桥社区居民陆建兵向记者表示,“大家都纷纷叫好,市区还要多建几家,让更多的老年人家门口享受到老年生活的愉悦和美好。”
“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常住人口的60%。”吕蓓说,打造日间照料站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就是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幸福养老”。为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与老年大学合作,同时发动社区内“文艺达人”的力量,在社区“银锋大学”的课堂安排唱歌、舞蹈、画画等一系列课程,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