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烨松:让传统养殖插上科技翅膀 | 南通发布

每天下午四点,海门区兴旺肉制品有限公司的屠宰车间内,机械的轰鸣声准时奏响。半自动化流水线上,一头头生猪经过刺杀、放血、烫毛、检疫、速冷等标准化流程,最终化身为整齐码放的冷鲜肉块。“目前,我们每日屠宰量稳定在五六百头,猪肉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及苏南市场,年屠宰量达18万头。”站在生产线旁,“90后”新农人、公司副总经理唐烨松介绍道。

唐烨松投身养猪事业,深受全国劳动模范——母亲唐慧娟的影响。2017年,从材料成型专业毕业、在房产销售领域摸爬滚打两年的他,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是继续在大城市发展,还是回乡接手母亲的养猪事业?“母亲为了养好猪奋斗多年,不能在我这代断了传承。”带着对农业生态养殖和绿色食品领域广阔前景的憧憬,唐烨松毅然选择返乡,与母亲并肩作战。

然而,跨界转型当起“猪倌”并不容易。初入行时,唐烨松从养殖场的“铲屎官”做起,每天的工作就是喂食、铲屎、观察猪的生长情况。刺鼻的气味、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唐烨松一度难以适应。“起先很不习惯,又枯燥又累。”他笑着回忆,“但我知道,只有真正了解猪,才能养好猪。”

在基层磨砺两年后,他转战销售岗位,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发现自家产品虽肉质上乘,但受限于传统销售渠道,市场版图并不大。于是,他带领团队赴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成功让公司生产的“海盛”无抗黑猪肉走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受到直营店、酒店、超市等高端市场消费群体的青睐。

但唐烨松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实验室,“由于非专业出身,对于检测、研发方面一窍不通。”为了弥补知识短板,他毅然奔赴南京农业大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潜心学习了三年后,开始在公司实验室从事非洲猪瘟检测和猪肉水分检测工作。

正是“泡”在实验室的这段经历,让唐烨松的心中萦绕起一个更宏大的课题——如何让沙乌头猪这个濒危品种重焕生机。沙乌头猪原产于崇启海地区,是太湖猪系列中的优良品种。然而,因其脂肪含量高、饲料转化率低等缺点,加之品种改良和利用开发被忽视,一度濒临灭绝。为挽救这一濒临灭绝的优良猪种,国家于2000年将其列为首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并将唐慧娟领衔的江苏兴旺农牧科技发展公司列为该品种的国家级保护场。

在母亲的支持下,唐烨松接过了沙乌头猪保种工作的接力棒,并重点接受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的指导和培训。唐烨松利用所学知识,建成了由6个种公猪家系和250头基本母猪构成的规范化繁殖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品种选育、种源保存工作。在不断努力下,目前,公司沙乌头猪原种猪数量已扩大至1000多头。

“保种不是简单的数量维持,而是要创造市场价值。”在坚持开展沙乌头猪品种保护的同时,唐烨松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实施了有关优质肉猪苏沙配套系的筛选课题。

以沙乌头猪为母本,以引入的杜洛克、巴克夏等优良种猪为父本,他与团队开展了不同品种间的“三元杂交”和横交固定,成功培育出“苏沙”新品系,既保留了沙乌头猪的独特风味,又缩短了育肥周期。“纯种沙乌头猪瘦肉比例只占三四成,但杂交后的黑毛猪瘦肉比例能达六成,更加符合大众消费者的口味。”

作为“新农人”,唐烨松深知农业现代化需要全链条思维。“粗加工流水线已于今年6月份建成,目前正在设备调试阶段。”站在公司新建的分割车间前,唐烨松向记者介绍,在这里,猪肋排、猪腿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部位会被单独分拣出来,由人工进行分类处理。“我们还配套研发了气调包装,用于提升猪肉产品的鲜度,延长保质期。”

展望未来,唐烨松瞄准精加工食品产业关键节点,“预计今年年底将建成深加工流水线,推出卤制品、烤肠、小酥肉等猪肉类农副产品,并引领销售渠道从线下批发走向线上平台。”同时,他还计划着,在国家级沙乌头猪保种场的基础上异地扩建,构建科技赋能体系,实现“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创意农业”内部循环链,打造一流的综合性数智化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书写养猪事业的新篇章。